第10版:理论

高职教育助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马晓博 焦艳凤

近年来,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群体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退役人员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具备纪律性、执行力等优势,但在适应新岗位时仍需补充技能与学历。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退役人员就业中的作用,重点探讨“学历+技能+岗位”一体化培养模式,提出课程分层、产教结合、提前指导和岗位对接等策略,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退役军人;就业;职业培训;产教融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就业与职业教育培训,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这一政策推动下,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广泛吸纳包括退役军人在内的社会群体。退役军人具备执行力强、团队意识好、抗压能力强等优势,但进入新行业仍需系统提升技能和学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能提升就业能力,匹配理论关注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契合。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退役军人就业潜力巨大,转型任务紧迫。借助高职教育平台,将其优势转化为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正在助力其实现从军营到校园、再到职场的顺畅过渡。

退役人员继续学习的重要性

退役人员回到地方工作岗位时,往往面临职业角色的转换。服役期间积累的优势——如纪律性、韧劲、抗压能力——是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宝贵财富,但这些素质需要与地方产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在面对新行业、新技术时,通过学习及时补齐知识短板,不仅能提升操作能力,也有助于了解行业规范与发展趋势,从而更快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

继续学习不仅是取得一份工作的途径,更是实现个人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学历与技能双提升的人才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青睐。同时,这类教育还能帮助学员在心理层面建立职业自信,积极面对人生新阶段的挑战,实现从“军旅角色”到“社会角色”的平稳过渡。

高职院校在退役人员就业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职业发展的“加速器”。它们通过系统课程、技能实训和就业指导,帮助退役人员快速适应社会的用工需求,并在就业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能够为退役军人提供与目标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体系,帮助他们将军旅中积累的组织能力、执行力等优势与新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4]。通过系统化的课堂讲授与分阶段的实操训练,学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从理论到技能的完整知识链,为进入新行业做好准备。这类培训更注重实际应用,例如在机电一体化、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院校依托专业实训车间、模拟指挥中心和虚拟仿真平台,让学员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反复演练操作流程,并邀请企业导师将生产一线案例引入课堂,使学员在校期间就掌握与岗位直接对应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定制化的产教合作班

例如,黑龙江职业学院与本地一家大型能源企业合作,为“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量身定制应急救援、危险品运输等技能课程。三年的合作中,已有80多名退役学员在毕业前被企业预录用,入职后能够直接参与生产安全管理工作。这种“定向培养”模式不仅保证了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也提升了企业的用人效率。对于学员而言,在校学习的同时就能确定就业方向,大大降低了毕业求职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职业安全感。

三、建立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渠道

院校不仅通过教师团队提供就业指导,还能利用校友资源和行业协会为学员寻找更多职业机会。例如,通过校友推荐和协会内部招聘信息,不少退役人员在毕业前就已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此外,院校还常年举办专场招聘会和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学员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这种多渠道的就业保障机制,提高了就业成功率,也为退役人员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空间。

四、关注长期职业发展的支持

不少院校会在毕业后继续为退役人员提供职业咨询、培训和进修机会,帮助他们在职场中持续成长。尤其是在新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持续的学习支持让退役人员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节奏,不被市场淘汰。这种后续跟踪服务,也有助于院校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让教育和就业之间形成稳定的衔接关系。

学历、技能与岗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构建“学历+技能+岗位”的培养模式,是帮助退役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让学习与就业紧密衔接,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快速转化为岗位能力,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适应成本。

一、分层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退役人员的基础水平和目标岗位需求,设计“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三层结构。基础课程帮助学员夯实文化知识与理论基础,专业课程针对岗位所需技能进行深入训练,职业素养课程则强化职场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一些院校还会结合学员服役经历,开设应急管理、安防技术、工程设备维护等与原技能延续性强的课程,让学员在熟悉的领域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升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二、同步推进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学、做”相结合,让课堂与实践并行推进。理论课程为学员提供知识框架,实践环节则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机械加工专业的学员除了课堂学习,还要在实训车间完成零部件的设计与加工任务;建筑管理专业的学员则定期到合作企业的项目现场观摩和参与管理流程,这样毕业时便已具备独立工作的基础。

三、提前介入的就业指导

在培养模式中,职业指导要与学历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而不是等到毕业前夕才开始。学校可在学员入学阶段就安排职业兴趣测评和就业方向规划,根据测评结果为学员匹配合适的实训项目和岗位实习机会。这种“早规划、早对接”的方式,有利于学员从一开始就明确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性地提升相关技能,从而减轻毕业求职的压力。

四、稳定的岗位对接机制

岗位对接是“学历+技能+岗位”模式的最终落脚点。通过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建立实习就业基地,院校可以为学员提供稳定的岗前实习与就业通道。例如,部分建筑类专业的退役学员在大三下学期就被安排到合作企业担任实习助理,毕业前已通过试用考核直接转正。这样的机制不仅提高了就业成功率,也让企业在录用后无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再培训,实现双赢。

退役人员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在服役期间积累的优良品质和实践能力,为进入地方就业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高职教育通过“学历+技能+岗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帮助他们完成从军旅到社会的平稳过渡,还为地方产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政策的持续支持、院校的积极探索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下,退役人员能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未来,应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就业渠道,让这一模式更具长效性与适应性,为更多有志发展的退役人员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谢京.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视角[J].华章,2024,(12):27-29.

[2]周红莉,侯小菊,黄慧婷.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意蕴与优化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5,(04):67-76.

[3]刘敏,栗冬丽,彭蕾,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5(04):121-125.

[4]郑苑婷,黄淯斌,赖仁贵.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发展困境与支持策略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5,(12):65-67.

[本文系课题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退役士兵“学历+技能+就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ZJB1423234]

(作者单位:佳木斯职业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0)

2025-09-3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655.html 1 高职教育助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