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数字化时代工会服务创新 与新就业群体保障调研

□任殷达 蒋佳仪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灵活就业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包括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电商经营者等在内的新就业群体,规模已超过2亿人。这一群体在推动经济活力的同时,普遍面临社会保障覆盖不足、收入不稳定、权益维护困难等结构性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与模式研究,总结工会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在线维权、职业发展支持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并提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建议,旨在为构建公平、灵活、可持续的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工会服务;数字化平台;权益保护

截至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超过2亿人,其中包括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新媒体主播、电商经营者、短期合同工等。他们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但在收入稳定性、社会保障覆盖、劳动权益维护等方面面临结构性难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基于“单位—员工”模式构建的工会和社保体系亟须转型与创新。本文通过案例剖析与模式分析,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工会服务创新路径与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新就业群体构建更加公平、灵活且可持续的保障网络。

新就业群体的特征与制度挑战

近年来,依托数字平台或灵活用工模式而就业的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卖骑手穿梭在街头巷尾,网约车司机在车流中奔忙,网络设计师与自媒体创作者在电脑前昼夜切换身份,短期合同工则频繁出入不同项目现场,还有一批人通过电商和短视频平台经营网店或直播间。这些群体行业各异,却有着共同特征:工作地点与时间高度灵活、团队集中度低、就业关系松散,收入容易随订单量、观众流量或合同数量波动。他们的日常看似自由,但这种灵活背后往往夹带着职业不确定性与生活的“碎片化”。

然而,灵活的就业形态也意味着制度保障的缺位。现实案例表明,部分骑手因与平台签署的是合作协议而无法获得工伤认定;主播在账号被封禁后瞬间失去全部收入,却难以通过现行法律寻求及时救济。对于这些处于“非典型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而言,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适配性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劳动关系认定、缴费渠道以及权益保护途径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灰色地带与制度真空。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个人的经济安全,也考验着现有政策体系的公平性与包容性。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工会服务机遇

数字化是新就业形态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工会服务模式创新的核心支撑。相比传统依赖实体网点的模式,信息化平台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了广覆盖、即时化和精准化。通过工会App或微信小程序,劳动者可完成入会、缴费、法律咨询和职业培训,并按职业类别接受定制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则帮助工会精准掌握群体分布和保障需求,实施差异化援助。以江苏南京市总工会“宁工惠”平台为例,自2022年上线已吸纳会员38万余名,其中包括6.5万名骑手和网约车司机。平台为骑手提供“安全骑行微课堂”和“高峰期配送技巧”培训视频,为网约车司机推送油价变化预警与成本管理建议,并开设“在线法律门诊”,每周为150余名灵活就业者提供合同审核和权益咨询;同时通过数据监测,在发现订单骤减或补贴调整等趋势时提前发布风险提示,并与美团、滴滴合作优化派单算法,使骑手超时配送率下降15%、交通事故率减少12%。这一实践表明,数字化手段不仅有效延伸了工会服务的覆盖半径,更提升了权益保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线上法律服务与预防性维权机制

随着用工合同争议和报酬结算纠纷的增加,工会开始通过线上法律服务平台为新就业群体降低维权门槛。劳动者可在线提交合同或证据,及时获得律师意见,并在必要时进入快速调解或仲裁;部分平台还利用大数据监测合同条款、政策变动和平台规则调整,提前向劳动者和企业发出预警。以河北省为例,2024年,石家庄市总工会依托“冀工之家”平台,在监测到某外卖企业将夜间配送时限缩短、可能导致骑手超时率上升并增加交通风险后,第一时间向相关骑手群体推送风险提醒,并启动与企业的协商程序,建议延长合理送达时间、优化派单算法及增加夜间安全提示。经过多轮沟通,企业采纳了工会建议,新规则实施后高峰时段超时情况明显减少,交通违章率也有所下降。这表明,数字化条件下的线上法律援助与风险预警机制,既能提升维权效率,也能通过前置干预改善用工规则,降低行业风险。

职业发展支持与人力资本提升

除维权与保障外,职业发展是新就业群体实现可持续就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整体劳动质量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工会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中引入在线培训与职业发展指导,与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以及头部数字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推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技能层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例如,为骑手开设配送路线优化、客户沟通与交通安全课程;为网络主播提供内容策划、短视频拍摄剪辑与直播数据分析培训;为电商经营者安排市场趋势研判、客户转化与售后服务优化课程。部分培训课程还开设互动式直播课堂和移动微课形式,劳动者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减少了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冲突与机会成本。

在河北、江苏等地,工会数字化培训平台已成功帮助部分劳动者完成从一线岗位向管理或技术支持岗位的转型。例如,石家庄的骑手刘某,在完成“高级配送调度与运营管理”课程后进入平台企业运力调度部门工作;一位全职主播通过参加“全链路电商运营”培训,成功转型为区域MCN机构的培训讲师。数据显示,参与数字化职业培训的学员中,约有15%在半年内实现岗位晋升或转型,且平均收入提升幅度在10%以上。这类基于人力资本提升的长期规划,不仅提升了新就业群体在市场变化中的适应能力,更为他们在面对经济波动和平台规则调整时提供了额外的安全感与发展空间。

社会保障制度优化与政策建议

针对新就业群体保障不足的局面,制度层面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建立多元化、可选择的缴费机制,在全国统一政策框架下,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按月、季度、年度或收入比例缴纳社会保险,并配套线上申报、移动端自动扣缴、跨地区结算等功能,降低参保门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平台企业的社保责任,探索“平台+个人”分担模式,并对长期合作的劳动者建立强制参保制度,同时设立算法调整风险的专项保障基金,以稳定责任边界。同时,完善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对低收入和初创阶段劳动者给予阶段性社保补贴,对为非全日制员工及自由职业者缴纳社保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最后,推进数字化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在普及“一键补缴”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与透明,实现异地缴费无障碍结算和待遇转移。制度创新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将有效缓解新就业群体的覆盖率低、缴费困难、保障断档等问题,构筑兼顾灵活性与安全性的社会保障网络。

数字经济不仅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也重塑了劳动关系与保障体系。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的主要代表力量,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转型与创新,将直接影响数以亿计劳动者的生计与发展。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在线维权服务、职业升级支持和制度改革推动,工会能够在维护基本权益的同时,引领新就业群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未来,“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将是构建公平、包容、灵活保障体系的关键路径,而这张不断延伸的网络,将成为数字时代劳动者最可靠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刘玉红.激活服务业消费潜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2025,(08):38-41.

[2]罗心悦.数字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批判性思考[J].时代经贸,2025,22(04):186-189.

[3]王芳.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工会服务模式创新[J].上海企业,2025,(05):48-50.

[4]翟绍果.数字化转型中社会保障的结构改革与制度创新[J].社会保障评论,2025,9(02):15-31.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9-3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657.html 1 数字化时代工会服务创新 与新就业群体保障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