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斌
重审历史文学的价值内核,需直面时代错位、功能窄化、张力失衡三大核心问题。本文剖析将当代标准机械套用于历史文本的误读、对史和文复合价值的片面认知、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等现象,提出历史语境和当代视角的双重视域、多元开放的解读姿态、本质坚守和形式创新的平衡路径,旨在为激活历史文学的当代生命力提供思路,使其在历史真实与现实关切中实现价值重生。
关键词:重审历史文学;价值内核;问题;思考
历史文学作为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的交织体,其价值内核既承载特定时代的精神肌理,又蕴含人类共通的生存智慧。然而,固化的解读范式使其价值逐渐模糊,如用现代视角消解历史语境、将功能简化为史鉴或娱乐。重审并非否定经典,而是在原初意义与当代阐释间搭建桥梁,回应如何让历史文学与当下对话的命题,这既是文学研究的突破点,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
重审历史文学价值内核的核心问题
价值解读的时代错位。部分解读无视文本生成的社会土壤,以现代性视角苛责历史人物选择,导致对价值原初性的消解。这种非历史主义解读,实质是剥离文本的时代根系,使其价值内核沦为当代观念的附庸,丧失历史文学映照特定时代精神的本真意义。
功能认知的单一化倾向。对历史文学价值的认知常陷入两极窄化:或固守史鉴至上,将文本降格为历史佐证材料,纠结于史实细节过分较真而漠视文学审美价值;或沉迷娱乐功能,将其简化为通俗叙事,消解其人文厚度与思想重量。两种倾向均割裂史和文的共生关系,无法把握其认知、审美、教化的复合价值,造成对内核的片面截取。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失衡。在传统承袭与现代转化间陷入两极摇摆:或一味强调回归原初语境,拒绝文本与当代的意义勾连,使其沦为博物馆式展品,丧失现实生命力;或过度追求现代适配,对文本进行功利性改写,导致价值本质的消解。两种极端均割裂传统和现代的辩证关系,未能把握张力平衡的关键。
重审历史文学价值内核的路径思考
建立历史语境和当代视角的双重视域。破解价值解读的时代错位,需在历史原境与当下关切间搭建对话桥梁。要沉入文本诞生的具体语境,通过考辨制度背景、思想氛围、语言习惯,把握价值表达的历史逻辑,避免用现代观念粗暴切割文本肌理。需以当代问题为锚点,发掘历史文学中可迁移的精神资源,如从传统叙事的家国情怀中提炼共同体意识,从士人风骨中汲取精神坚守的力量。这种双重视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历史语境成为理解的根基,当代视角成为激活的钥匙,使价值内核既不失历史本真性,又能与当下读者产生意义共鸣。
秉持多元开放的解读姿态。打破视角固化的藩篱,需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解读框架。可从文学本体切入,解析叙事结构的匠心、意象系统的象征功能,彰显其审美价值;从人性深度开掘,关注人物复杂人格、道德选择的困境,揭示超越时代的生存共性;从文化符号解读,梳理礼仪、服饰、器物承载的价值观念,还原历史文化的精神图谱。同时,承认解读的无限性,同一文本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会生成新意义,如对忠君思想的解读,既可视为封建伦理的体现,也可理解为责任意识的特定表达。这种开放姿态能让价值内核摆脱单一标签,呈现丰富性。
把握本质坚守和形式创新的平衡艺术。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失衡,需区分价值内核中的恒定要素与可变形式。恒定要素是历史文学跨越时空的精神根基,如对人性善恶的洞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这些构成与当代读者对话的情感基础,必须坚守。可变形式指价值表达的外在载体,如叙事方式可从线性叙事转为多视角拼贴,语言风格可从典雅文言转为通俗白话,传播渠道可从纸质文本扩展到影视、音频等。创新不是解构本质,而是通过当代化转译让价值内核更易被理解,如将古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社会责任意识,既保留精神内核,又贴近当下认知。这种平衡能让历史文学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
结语
重审历史文学的价值内核,本质是在历史原真性与当代可读性间寻找平衡。通过双重视域避免语境割裂,以多元解读打破认知固化,凭守正创新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方能让历史文学摆脱时代局限与解读偏见。这不仅是对文本价值的再发现,更是让历史的精神养分融入当代文化血脉,为人类的精神成长提供跨越时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中良.抗战文学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5-14.
[2]高靓阳.中国红色电影的文学审美表达与历史价值[J].电影文学,2022(6):43-46.
[3]徐国利.翦伯赞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和“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1):67-74.
[4]刘伟楠. 宫廷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朱有燉《元宫词百章》的艺术手法及历史价值[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2,44(6):55-59.
(作者单位:北京路局集团分公司衡水车务段,河北 衡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