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涛涛
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其体系的科学性与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育成效。本文聚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策略,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育人体系;全面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新和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高校需要以人为本,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实现其多元融合发展。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逐步成为高职教育育人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变化,新时期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强化教育实践创新为路径,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探索,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框架,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同时开设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选修课程。但从教育实效与学生需求来看,课程体系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现有课程多聚焦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实际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缺乏分层设计,未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差异制定适配目标;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采用“专题模块”的组织形式,但这些模块之间往往缺乏紧密的逻辑衔接与层层递进的关联关系,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与能力培养链条,与此同时传统讲授法在课程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对课程实际成效产生了显著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纳知识的状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策略
一、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目标,培养优质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新构建,需以“分层分类、动态平衡”为核心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育、人格塑造”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具体而言目标设定需体现“分层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大一阶段聚焦“适应与融入”,目标为帮助学生适应高校学习生活节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大二、大三阶段聚焦“成长与发展”,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大四阶段聚焦“过渡与适应”,目标为帮助学生应对就业焦虑、考研压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韧性,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同时目标需衔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健全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质人才。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路径,提升教学实效性
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路径,需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构建“体验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如模拟“公开演讲焦虑”“求职面试压力”等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应对策略,提升心理韧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公开演讲,教师可以对其心律、微表情进行实时监测,以此进行针对性训练,此外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相结合,如组织“心理健康月”“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漫画展”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深化心理认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开展针对性教育
高校可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引入数据分析模块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衔接,结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关键影响因素,定期对心理健康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汇总,并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立体化呈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基于数字化呈现的精准数据,针对性制定心理健康实践方案,特别针对部分情况较为特殊的学生个体,教师可结合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状况、学习适应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持续细化设计,此外高校可搭建线上心理健康反馈平台,并开通匿名反馈通道,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对接渠道,并将学生线上反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类,同步导入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精准掌握学生当前的心理动态与核心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培育学生心理素养、支撑人格健全发展的核心载体,其优化与完善是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通过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目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路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与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心理挑战。
参考文献:
[1]洪许杰,陶庭马. 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1 (03): 82-85. 7.
[2]刘铭川. 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J]. 学周刊, 2024, (28): 114-117.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陕西 汉中723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