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 徐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事业发展锚定战略坐标。当前,志愿服务正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整合、社会动员和情感联结,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活动型”向“生态型”跃升。新征程,需继续以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新动能,激活基层社会“向心力—组织力—多元力”新活力,构建基层社会“参与—协同—共享”新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基层善治的“永动机”。
以志愿服务赋能“三治融合”
志愿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柔性引擎,赋能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润人心,推动“三治”从机械叠加走向有机融合,实现“法度”与“温度”的动态平衡,最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激活自治内生动力。志愿服务通过组织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重塑基层自治逻辑。一方面,依托“社区能人培育计划”“议事代表”等本土化志愿团队,挖掘居民自治潜力,将矛盾纠纷调解、公共事务协商等职能转化为群众参与的常态化机制。另一方面,借助“党建+志愿”“五社联动”等模式,整合党员、社工、社会组织等资源,引导群众从“旁观者”逐步转变为“自觉参与者”,将零散自治力量整合为高效治理网络。
从“专业缺位”到“精准供给”补强法治服务短板。志愿服务通过专业下沉与场景化普法,破解基层法治资源不足难题。一方面,组建“法律明白人”志愿团队,吸纳律师、退休法官等专业力量,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合同合法性审查等事务,提升基层依法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普法形式,开展“模拟法庭进社区”、以“拉家常”方式解读政策法规,这些实践既弥补了行政力量的覆盖盲区,也通过非诉讼方式降低了基层矛盾化解成本。
从“文化传承”到“价值共鸣”涵养德治文明土壤。志愿服务以文化浸润与榜样引领为抓手,厚植基层德治根基。一方面,通过“家风课堂”“乡贤理事会”等项目,邀请退休教师、企业家等参与村务监督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以“最美志愿者”评选、道德模范宣讲等活动树立标杆,发挥“身边人”的示范效应。这种“柔性教化+刚性激励”的结合,使德治从抽象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行动指南。
形成“向心力—组织力—多元力”新活力
志愿服务通过向心力凝聚价值共识、组织力整合资源网络、多元力供给精准服务,构建了“价值—资源—行动”三位一体的治理生态。
以志愿文化培育治理共同体意识凝聚向心力。志愿服务通过党建引领与多元协同,将分散的社会善意转化为有序的共治行动。一方面,党员带头组建专业化队伍,联合社工、企业、居民等主体构建“社区合伙人”机制,形成“互助链”式协作网络,破解治理“孤岛效应”。另一方面,推动志愿精神代际传承,用好“时间银行”积分激励、“典型表彰”等文化浸润手段,塑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生态。
以资源整合构建治理协同网络强化组织力。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通过专业化、体系化运作,显著扩充治理资源池。一方面,建立“党建+志愿”联动机制,通过社会工作部整合多部门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实现“百家部门联动”的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创新资源调配模式,依托“志愿服务超市”“积分兑换”等平台,动态匹配人力、物力资源,提升服务效率,形成精细化治理单元。这种组织化运作不仅弥补了行政资源不足,更通过跨域协作增强了治理韧性。
以专业服务精准回应治理需求释放多元力。多元志愿者群体凭借差异化技能,成为基层治理的“补位者”与“创新者”。一方面,法律、医疗等专业志愿者针对家庭矛盾、弱势群体帮扶等复杂问题提供精准服务。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通过“校地共建”模式注入创新活力,联动高校开展科普课堂、网络安全等特色项目,推动治理服务供给侧升级。这种多元主体的精准对接,既优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提升了治理响应速度与温度。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志愿服务通过创新参与路径、优化协同网络、深化共享内涵,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供了兼具活力与温度的实践范式。
以志愿服务激活“参与”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共治”转型。通过培育“社区志愿联合会”“楼栋志愿小组”“暖心驿站”等微组织,以项目化运作引导居民深度参与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公共事务,破解“政府主导、群众旁观”的治理困境,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治生态。
以志愿服务重构“协同”机制,实现治理主体从“单中心”到“多网络”的跃升。志愿组织发挥枢纽作用,串联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构建“党委领导—志愿统筹—社会补充”的协作网络,开展精准服务,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共建体系。
以志愿服务赋能“共享”机制,促进资源从“碎片割裂”到“普惠循环”的升级。通过“支教志愿者+数字教育平台”“共享药箱”“社区文化节”等项目,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实现成果普惠与价值再分配。志愿服务的柔性运作既弥合了资源鸿沟,也重塑了基层信任纽带,为基层共享机制注入人文温度。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资助项目“志愿服务融入雄安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C20231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徐颖,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徐鹏,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