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数字化建设

□郭晓月 刘笑言

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诗经文化、杂技文化、武术文化令人称道,河间西河大鼓、孟村八极拳、青县哈哈腔、河间皮影戏、沧州狮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繁荣了当地文化产业。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将大运河文化以更加生动、互动的形式展现给公众,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新一代传承者,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化赋能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保护利用的意义

增强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保护能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具有持久性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通过高清影像录制、音频采集及文字归档等多模态存储手段,可对濒危语言、传统工艺、民间音乐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细节特征进行系统性保存。3D建模技术能够以高度还原的方式记录非遗手工艺品的结构与细节。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则可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对传统仪式及民俗活动进行逼真再现。

促进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数字技术在拓展文化传播维度方面发挥着革新性作用,通过突破时空界限的技术特性,构建起覆盖全球受众的文化触达网络。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及在线展览等数字化载体,文化得以转化为更具现代吸引力的传播形态,有效触达年轻群体与海外受众,实现影响力的几何级延伸。这种数字化传播范式不仅重构了非遗文化的受众触达机制,更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与价值再生。

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的创新与产业化。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构成其可持续传承的核心动能,而数字技术为非遗的跨界融合与产业化实践搭建了全新的生态平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非遗文化中视觉纹样、音乐律动感或工艺结构的深度解析,能够为现代设计、时尚创作及影视艺术提供创意源泉。以传统手工剪纸为例,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与现代服饰设计的有机融合,能够形成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沧州大运河文化带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表层化信息造成深层内涵缺失。数字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碎片化、表面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也使得其在传统文化的深层认知层面有所缺失。在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维护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实质,而非为了追求视觉冲击效果而丢掉文化的内在精神向度。在对某大运河公众号进行考察发现,对于运河文化的介绍仍停留在表层的文字、图片中,这种表层化的传播很难激发受众继续了解运河文化的欲望。

传播路径单一缺乏互动性。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是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媒体渠道,通过考察发现,以大运河为主体的账号体量不够丰富。目前只在微信平台上有一个官方公众号平台,在微博平台和抖音短视频平台均未发现账号主体,且传播效果欠佳,也从侧面反映出传播内容并没有与受众产生互动,这种单向线性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内容的传播力和互动性,如何丰富新媒体传播路径,拓宽其传播面,推动传者与受者深入的交流互动,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采集输出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以数据形式进行图像采集、处理、定位、存储、传输、交换和服务,这一流程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沧州大运河文化传播在数字化技术运用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处于短缺状态,大多数是由行政工作人员兼任,如果要利用数字技术将沧州大运河沿岸文化元素呈现出来,专业技术人员的短板还需补足。

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对策

以受众为中心,构建数字化传播矩阵。

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种新媒体方式更加的富有人情味,更贴近普通人的视角,从而提升认同度和感知度。如2020年6月13日,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抖音推出“非遗市集”直播活动。活动上线第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7000万。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可以借鉴此类成功经验,由各地政府部门牵头与短视频平台达成合作意向,举办“云游非遗”为主题的影像展、直播秀等活动,将大运河文化分解成不同内容的主题进行传播,由浅入深地激发数字媒体平台和文化的双向互动,引发热度和关注。

打造VR技术数字产品。可借助VR技术再现运河风情、打造VR虚拟非遗线上线下课程和VR虚拟非遗数字展厅。使用数字技术,对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民俗风情、交通工具、传统文化等进行交互展示,突破时空的限制,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电脑端真实感受到大运河的魅力,感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依托高校自身在非遗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的资源优势,开展系列线下公益课程,如“非遗高校行”研学活动、非遗主题游学项目等。通过数字化展示模式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使非遗文化得以跨越地域与时间界限,持续推动沧州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播创新与价值再生。

创新“文旅+”数字资源服务场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融入当代,其实施主体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非遗传承群体及大众。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活动,例如在线上设置虚拟旅游景点,在线下开展课程论坛、讲座和比赛等,制造出圈非遗IP产品;以崭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非遗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创作原生沉浸式数字文化内容,开发数字藏品,制作裸眼3D、虚实结合的多元数字文化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沉浸式内容展示与保护。

以人才引领大运河文化传承建设。大运河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数字化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推动。这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互联网技术和精通数字技术,还要通晓大运河文化。如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通过学校教育灌输大运河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传承者。可根据大运河文化特点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为大运河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保护利用事业奠定人才基础。

文化出海,构建数字化国际传播矩阵。依托5G、VR/AR及区块链技术,构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数字化国际传播矩阵。在技术实施层面,可分三个层级推进。基础层: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系统,对连镇谢家坝等水利工程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对武术套路、杂技表演进行动作捕捉,对接国际文化遗产数据共享平台;应用层:开发“数字运河”交互式体验平台,通过VR技术还原漕运码头的商贸场景,设计“武术非遗虚拟学徒”互动程序;传播层:在TikTok等国际平台构建多语种传播矩阵,采用“微叙事”策略——以3分钟短视频拆解吴桥杂技中的“顶碗”技艺,配合英、法、阿拉伯语字幕,结合算法推荐实现精准触达。此外,可引入“反向叙事”策略,邀请国际媒体拍摄“外籍学者解码沧州运河”纪录片,通过海外视角解构文化符号。

【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403162)】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2025-09-1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9642.html 1 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