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盼 赵连云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又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要阵地。国有企业应当在宏观层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中观层面加强总体统筹,增强产业链内部的协同力度;在微观层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激发人才创造活力。通过三个层面的共同突破,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宏观层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应当破除阻碍国有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国有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形成具有激励性、系统性的产业技术创新研发环境。
新质生产力要求产学研用高度结合,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对此,有必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立法保障,强化政策引领作用。一方面,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资金使用、人员流动、设备共享、成果归属、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法规办法,以规范、约束各方的行为,使合作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给予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或风险基金,为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创新牵线搭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此外,政府还应注重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评价,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运作的规律和评价指标体系,不断调整合作项目的部署,使产业政策真正“落地”。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壮大“耐心资本”,可以为投资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主要以项目制引领为主,达成共识后开展短期合作,随着项目的结题,合作也随之结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科技特派员机构等层次较高的合作方式相对较少。高校的科研人员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成批、长期驻扎在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同时,高校富集的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很难为企业所用。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方要在议题设置、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久经磨合才能取得共识,降低沟通成本。当前周期短、规模小、层次低的项目合作,体现出“一锤子买卖”的特征,无法进行长期的、连续性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对此,建议打造“央企/国企+”的创新联合体,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参与,形成突破核心技术的强大体系支撑。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适当调整和改革企业考核与评价机制,打破“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初级合作结构,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实现国有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协同和深度融合。
中观层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应当加强总体统筹,增强产业链内部的协同力度,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产业链“链长”作用,参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新质生产力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量子力学、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按照增品种、上批次、成产业的工作思路,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编制发布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的目录指南,及时跟踪、掌握国内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资本布局,推动技术、管理、金融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等方式,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进行产业链整合,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企业发展,构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数字化”,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努力抢占产业体系智能化的战略制高点。有研究认为,当前的产业革命正处于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变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对传统产业进行根本改造,以此全面系统地改进经济结构质态。相关文献也指出,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驱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质增量”,体现在赋能功能、赋能体系和赋能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目前的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孤岛”现象,导致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无法充分获取到所需数据信息。对此,有必要完善数据数字服务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明确数据流动安全评估的具体规则和评估流程,公布评估标准,形成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正面清单”,为数据流动提供可信机制和监控能力,形成合规有序、安全可控的数据交易流通机制,探索构建多元汇聚、流通有序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价值共创。
微观层面: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组织架构
应当建立健全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架构,把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使科研人员在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智力保障。
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和支撑。有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实践,企业党组织发挥着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这也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政治优势。要将党建作为企业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积极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前,国有企业已基本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统一,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并制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接下来,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宣传与阐释,通过搭建党建平台和联席会议形式,推动部门党建、企业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打破常规治理下各司其职、照章办事的组织壁垒,形成“穿透性”的动员合力,引领技术革命性突破。
新质生产力要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使人才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在评价标准上,应突出业绩,敢于创新,构建以业绩为重点,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不同技术职称等,制定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序列。创新“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更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促进青年人才在科研黄金阶段多出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完善创新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企业高端技术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单位:林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连云,河北省民办教育发展中心)
(原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