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浅谈《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张利洛

《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系统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科学解读儿童行为并进行有效指导。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与指导的具体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鉴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普遍缺乏与幼儿直接接触的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方法的系统训练,课堂教学应避免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需立足学情推进教学改革,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真正实现“学懂”与“会用”的统一。

关键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教学改革;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识记各类儿童行为观察方法,独立设计与实施观察计划,准确评估幼儿发展水平,为教育实践确定科学的发展起点与最近发展区。同时,该课程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协同,助力学生初步开展幼儿发展与教育相关科研活动。良好的行为观察与分析能力不仅为学生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基础,也日益受到高校及用人单位的重视。

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具体表现为:教材内容偏重理论,缺乏真实、可操作的案例支撑,部分理论陈旧难以匹配当前岗位需求,导致学生认为“缺乏挑战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观察、分析等核心能力训练不足,实践机会匮乏,训练体系尚未系统化,出现“学用脱节”现象;课程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往往仅由任课教师基于平时表现与期末笔试成绩进行评定,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易导致“高分低能”。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改革尝试,将课程结构重新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课前理论预习与问题发现。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发布理论概要并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内容涵盖幼儿行为观察的基础知识、儿童发展理论、观察记录与分析方法等,帮助教师把握学情。

课中理论融合与翻转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结合典型案例纠正认知偏差,巩固知识理解。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以小组协作完成专题汇报,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共同突破重难点。

观察实践与模拟指导。将学前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幼儿园真实情境及最新岗位要求融入实操环节,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或实习场域进行观察记录,撰写分析报告,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深入解读儿童行为。引入幼儿园一线教师作为行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协同授课:高校教师侧重方法指导,行业导师提供实践素材并参与评价,共同促进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针对能力较突出的学生,进一步引导其开展初步教育研究,如研究工具的设计与应用,为毕业论文做准备,部分学生还可加入教师课题团队,构建“师生共研”的学习共同体。

课后线上拓展与巩固。与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建“教学共同体”,整合优质视频资源并上传至在线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的延展与深化。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拓展”三阶段贯通线上线下教学。线下环节注重小组汇报、课堂实操与双师点评,重点解决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强化学生利用“幼儿园课程论”“游戏论”等先修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一、课堂活力提升,学生参与度显著增强。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小组案例研讨、教育实习中的观察实践,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组间竞争与展示增强了学习动机,学生积极利用多种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教师点评与生生互评促进了学生对观察方法的反思与深度思考习惯的养成。

二、知识结构优化,职业认同感增强。通过系统学习各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辨析其适用情境与优缺点,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够更准确地解读幼儿行为。在模拟和真实教育情境中开展观察分析,增强了其教育组织自信与专业认同,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保教能力提高,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课堂反馈与平台作业数据表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与发展观,能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记录客观、分析深入,并可结合儿童心理学理论提出合理指导策略。

然而,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小组学习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搭便车”现象依然存在。今后需进一步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全面而有效的教学覆盖。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430200)

2025-09-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9615.html 1 浅谈《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