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卫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深刻阐明了农业现代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国务院2025年第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相互融合的产物,正在通过前沿技术集群重构传统农业范式,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它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前沿领域,能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挖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转型升级。
助推农村产业数智化。新质生产力融入农业领域,最直观的表现便是推动农业产业数智化,极大释放农村生产力。通过广泛应用智能农业机械设备、智能灌溉系统、农情智能监测系统以及物联网等智能设施,可以显著降低耕种、施肥、除草、收割、烘干等环节的人力投入,不仅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除了生产环节的数智化升级,新质生产力还通过生物技术突破种业瓶颈。通过应用基因转移和编辑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可培育出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农作物新品种,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作物损失,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加快了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能对土地质量、肥力进行评估,为农民提供优质种植土地;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地营养元素,实现精准施肥;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能优化供应链管理,可帮助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实现精准营销。
助力乡村环境绿色化。绿色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也是农业强国的实践指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代表一种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力形态,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第一,新质生产力能够加快循环农业的发展。如先进生物降解、发酵技术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有价值的资源,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第二,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无人机结合变量施肥设备按需施肥,化肥利用率可提升15%-20%,减少了土壤酸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中,智能饲喂系统可避免饲料浪费,环境监控设备可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适配。第三,新质生产力能够加速农业生态修复。例如,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投放特定微生物降解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逐步恢复土壤肥力;在水土流失区域,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地形地貌,结合生态工程技术种植耐旱固土植物,构建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同时,新质生产力还能推动农业与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观光农业、有机农场等业态,既保护了农村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又通过绿色产业创造经济收益,形成“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生态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助益农民生活便捷化。新质生产力从生活服务、精神文化、民主参与等多个维度,为农民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品质提升。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实时提供路况信息,方便农民规划出行路线,减少路途时间消耗。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建设,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海量资讯与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数字医疗的普及与远程诊疗服务打破了城乡医疗资源的空间壁垒,使农民便捷地与专家对接,及时获得专业医疗建议,解决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数字村务的实施,使村民能在线参与村务决策、监督财务公开等,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与知情权。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领域还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弱、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弱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各地需立足本地实际,以数字化为引领构建农村数字新基建。一是要对信息网络进行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5G网络布局,确保农村地区信息畅通无阻,进一步提升劳动力、信息技术、农业大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便利条件。二是要对水利、电力、交通等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传统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引入物联网技术,将农业生产端点从人延伸至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信息采集、通信与分析一体化,推动农业生产向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迈进。同时,要因地制宜引入并推广契合当地发展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为农业经营者提供适配的自动化工具,助力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培养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人才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也是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首先,要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农业院校与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特色专业方向,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农业科技创新一线。其次,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锻炼。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设立人才工作站和实训基地,让人才直接参与良种培育、智慧农业装备研发等产业急需的项目。实施“人才蹲点计划”,组织科研人员驻村包片,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在解决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最后,要搭建开放共享的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全省范围的农业人才数据库和供需对接平台,整合企业技术需求、科研人员成果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匹配实现精准对接。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安心扎根农业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提升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是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第一,要聚焦农业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绿色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组织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联合攻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政策激励。第三,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规范成果交易市场,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渠道。第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线上线下培训等多种形式,将先进适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要以创新驱动为中心,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文化和旅游等多功能价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服务转型。另一方面,围绕农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装备与数字技术,攻坚种质创新、耕地质量提升等“卡脖子”难题,推动农业科技从“跟跑”向“领跑”跨越。此外,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搭建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各环节数据互联互通。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重塑农业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