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发挥金融力量 为河北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苏玉腾‌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河北实体经济仍面临着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适配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力量,为河北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从“普降甘霖”到“精准滴灌”

当前,政府应充分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一是要‌定向扩容再贷款额度‌,将科技创新、绿色转型领域再贷款规模提升,并建立“产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优先支持氢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二是‌创新“政策工具包”组合‌,试点“再贷款+财政贴息”联动模式,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给予阶梯式利息补贴,推动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下降。

产业链金融:以“链”破局,激活中小企业毛细血管‌

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是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政府部门、担保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创新性开展“补环强链”1+N综合金融服务,深耕龙头企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针对省内龙头企业行业创新产品,为其上下游客户解决融资难题。二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核心企业应付账款数字化确权,允许中小企业凭电子凭证向银行申请“秒批秒贷”。三是‌创新“链式风险共担”机制‌,设立省级风险缓释基金,当重点产业链遇到突发冲击时,可启动应急融资通道,防止资金链断裂传染。

科技金融融合:让“实验室”连接“生产线”‌

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与供给错配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以“链式金融”为抓手,推动“技术流”与“资金流”深度融合。一是产业链精准匹配,建立‌“重点产业金融图谱”‌,针对重点产业链定制“一链一策”融资方案,通过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供应商的生产数据(如良品率、交货周期)实时接入银行风险系统,实现“数据增信”。二是创新链价值释放,针对科技企业“重技术、轻资产”的痛点,可推广“研发贷+专利险”模式,允许企业凭借临床试验数据、技术专利预期收益申请贷款。三是服务链全域覆盖,可在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地打造“科技金融驿站”试点,集成信贷、担保、风投等服务,实现“一窗口对接全周期需求”。

京津冀金融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金融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区域金融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金融协同:一是鼓励河北省内金融机构与京津的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区域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协同监管机制,促进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二是积极推动河北省金融市场与京津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支持省内企业利用京津的金融市场平台进行融资和资本运作,鼓励企业在京津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债券等。三是优化金融产业布局,根据河北省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合力规划金融产业布局,打造金融创新试验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集聚,形成具有特色的金融产业集群。

风险防控:织密安全网,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稳定的金融环境是保障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防控金融风险能避免因金融市场波动引发的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确保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金融风险防控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防控。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充实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人员和资源,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法规和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和标准,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四是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优化信贷结构,结合河北省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同时,加强对创新业务的检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确保金融创新业务稳健发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河北需立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定位,通过政策靶向发力、区域协同破界、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基金资助: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20230302042)】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2025-08-1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7891.html 1 发挥金融力量 为河北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