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
幼儿正处在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帮助幼儿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实现与他人的有效交往,是幼儿实现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应积极关注幼儿实际成长需求,提升其社会情绪能力。同时,家庭也应发挥自己的实际作用,实现多方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相关概念论述
社会情绪能力相关内容,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是帮助幼儿在掌握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实现发展的基本技能,进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综合发展。社会情绪能力指向情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交往和为自己的决策负责等五个方面。具体来说,自我意识指幼儿对自身的认识,对人格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社会意识则指向幼儿对世界的态度及信念等,指导幼儿对社会进行评价、控制。自我管理是幼儿加工和控制情绪的过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规避不良交往行为的保障。人际交往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合作、沟通等能力,还帮助幼儿缓解身心压力。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即幼儿能在尊重他人、坚持道德等基础条件上做出正确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上五种情绪能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从而帮助幼儿提升社会情绪能力,实现综合素养提升。另外,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具备另一层面的现实意义,利用幼儿认知构建、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拓展幼儿情绪发展的范围,实现从自我认知提升,拓展到情绪管理、社会交往、培养积极信念等方面,是幼儿学习、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学前时期是幼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逐渐形成,重视其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在塑造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幼儿交往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变化,幼儿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孤独、压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时难以及时纾解,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良好社会情绪能力能帮助幼儿对生活环境和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联系等方面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幼儿应对压力、处理人际交往、提升自身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能预防并解决幼儿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有利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幼儿社会情绪能力与其智力发展也有着紧密的关联,进而影响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未来学习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幼儿在探究外部环境,并与之产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复杂的、综合的,探索互动的成效取决于幼儿智力水平,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反之社会情绪能力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情绪能影响幼儿注意力发展,良好的情绪能力能营造和谐的情绪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品质提升,进而增强其学习意向,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促进注意力更加集中。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很大一部分也面临人际处理能力较差的困境,为其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其学习兴趣、投入程度和积极性等方面较低,难以实现正面引导,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利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社会化、提升抗压能力等方面。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情绪能力学习重要目标之一,还包括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学会对自身决策负责等。具体来说,社会情绪能力的学习能帮助幼儿认识情绪的本质,提升对情绪的控制及管理能力,进而帮助其理解情绪背后的深层内涵,如情绪的价值、不同情绪所带来的影响等,提升幼儿情绪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情绪能力能帮助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状态,能真切体会其他人在交往中的实际需求,并选择合适方式处理人际活动中问题,进而增强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实现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情绪能力学习引导幼儿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掌握其背后的复杂性,在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正确归因,以积极的心态重新尝试,勇于探索,实现自我管理。
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加强宣传普及,提升多方认知。当前部分家长、幼儿园等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认识程度不足,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加强对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提升社会对幼儿社会情绪认知能力的认识,为幼儿情绪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主意识等的发展做铺垫,对幼儿园方面提出要求。面向教师群体,幼儿园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培训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对社会情绪能力认识,传授教师相应教学手段,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例如,可以向教师教授社会情绪能力专业知识,让教师从专业角度认识其内涵、特点、重要性等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自身专业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为幼儿能力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面向家长群体,幼儿园可以向幼儿家长印发宣传手册、发送科普视频等方式鼓励幼儿家长自行了解,也可以举办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等活动,针对性地提升家长群体对社会情绪能力的了解,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的提升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例如,幼儿园可以向家长详细说明社会情绪能力与其他领域之间的重要性,如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能促进其积极开展社会交往,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也能减少不良行为的产生。对幼儿未来成长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如能有效进行情绪管理,形成自我认同感,还能促进幼儿学习能力发展,养成积极的处事态度等,让家长充分了解社会情绪化能力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同时幼儿园可以开展家园协作的策略,传授家长在家庭中渗透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认识,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提升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成效。
发挥幼师力量,优化教学策略。幼儿园是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培养主阵地,教师是幼儿能力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在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应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成效。首先,利用绘本进行教学。绘本是幼儿阅读的重要工具,具有色彩丰富、简洁易懂,能帮助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发展。在社会情绪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绘本阅读教学的方法,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的绘本,向幼儿展示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以及任务情绪变化及其表达方式,带领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并理解社会情绪,从角色中学习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讲述,通过语气、肢体语言等辅助信息,丰富幼儿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情绪引导幼儿联系自身实际,帮助幼儿加强自我意识,学习故事中的亲社会行为,对人际关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促进其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其次,进行角色表演。角色表演引导幼儿将自身代入到角色当中,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展现角色情绪、语言、行为等,让幼儿从角色中体验社会情感,形成自己的感悟。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既要鼓励所有幼儿积极参与,又要帮助他们理解角色的情绪,产生自己的思考,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使得角色情绪和行为、语言等要素对连贯。角色扮演的形式凸显出幼儿在社会情绪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联系实际进行灵活运动,产生自己的思考,在实践中成长。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冲突的情境,让幼儿进行自由发挥,检验他们对社会情绪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效。
利用多方环境,提供成长支持。环境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与幼儿成长相关的多方主体应相互携手,加强环境建设,为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支持。首先,家庭层面。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初环境,不同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有不同影响。家庭关系和睦、稳定、民主能促进社会情绪发展,反之溺爱、放养的家庭环境则阻碍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家庭对幼儿社会情绪技能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教师需向家长提供必要的宣传和指导,细心观察幼儿的情感需求,并在他们感到困惑或不安时,给予坚定的支持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幼儿园方面则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举办幼儿园活动等形式,在无形中渗透对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的教育,提供亲子互动、同伴互动等活动,激发幼儿社交潜能。社区层面也可以面向幼儿加强物质环境、自然资源等的建设,如打造游戏角等,为提供社交的渠道与平台,让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丰富幼儿社交经历,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社交潜能。
树立学习榜样,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可以说教师对社会情绪价值的理解和应用对幼儿这一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社会情绪化能力,既能提升教学水平,又能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情绪能力较低的老师可能忽视幼儿情感需求,也难以提供模仿机会。积极情绪的教师有助于幼儿表达和体验更平静的情绪,使幼儿更易适应新环境学习情绪。因此,教师积极提升自身对社会情绪能力的理解,增强自身情绪能力,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互动,了解并掌握他们情绪变化、发展状态等,为其营造积极的情感学习环境,同时发挥榜样的力量,为幼儿提供学习、模仿的对象,实现社会情绪能力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当前学前儿童成长环境产生新的变化,其社会适应等能力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幼儿园、家庭等方面应充分重视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既要了解基本概念又要明晰其在幼儿人格塑造、学习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为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提供相应助力。幼儿园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应营造积极的幼儿园环境,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幼儿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最终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本文系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 “新时代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明乡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2023C10190010 ;山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一般课题 “协同育人视域下学前儿童社会情绪学习支持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XQJY041]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264025)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