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蕾
青年强则国强。凝聚力是共青团发展壮大的动力,也是衡量团组织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的重要标准。高校共青团作为党与青年学生间的桥梁纽带,其凝聚力提升对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面对思想多元化等挑战,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内涵出发,剖析影响因素,提出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共青团;凝聚力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青团要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这些论述凸显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遵循。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内涵
凝聚力的核心要素。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程度,其核心要素包括:
吸引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源于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可和期望。
向心力:成员对群体的忠诚与服从,表现为积极参与活动、遵守规章制度。
聚合力:群体成员因共同利益形成的整体力量,体现为团结互助、高效完成任务。
高校共青团凝聚力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凝聚力既包含团组织内部的团结,也涵盖对外部青年的影响力,其核心是将青年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履行育才使命。
共青团凝聚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青年应融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恩格斯指出需加强青年思想教育以提升共产主义觉悟;列宁提出青年的核心任务是学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年:毛泽东肯定青年的先锋队作用;邓小平视青年为事业继承者;习近平强调青春力量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提供了支撑。
高校共青团凝聚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引领形式化
工作简单化:采用自上而下模式,忽视青年成长规律,教育缺乏延续性,集中教育轰轰烈烈,经常性教育冷冷清清。
形式主义突出:思想理论学习沦为打卡式任务,专题讲座、红色基地参观等活动流于表面,难以引发思想共鸣。
方式机械化:依赖行政化手段,工作模式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复杂情况。
利益需求满足不足
学习支持欠缺:作为“第二课堂”主阵地,提供的学习机会少、内容浅,吸引力不足。
实践锻炼匮乏:对青年工作能力锻炼不够,就业创业机会少,导致青年转向自主寻找机会。
生活关怀薄弱:对青年身心健康关注不足,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满足需求。
组织文化氛围待优化
活动娱乐化:活动重趣味轻思想教育,过度追求参与率,忽视凝聚力本质。
不良风气存在:少数人讲究排场、攀比浪费,享乐主义滋生,损害组织形象。
公平性缺失:部分青年感到被区别对待,占比79%的普通学生参与活动少、存在感弱,影响凝聚力。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凝聚力的提升策略
强化思想引领。以理论武装为核心,构建思想引领新体系,采用“党建带团建”模式,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创新教育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夯实组织建设。树立基层导向,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校准团组织定位,完善制度、优化格局、激发活力,传递正能量,提升组织育人质量与凝聚力。
聚焦利益驱动。关注青年切身利益,制定政策满足其学习、就业、生活需求。健全困难帮扶与权益维护机制,通过切实帮助增强团组织吸引力。
加强情感联结。秉持以青年为本理念,团干部树立良好形象,加强与青年的联系,营造互助氛围,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
新时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高校共青团需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夯实组织建设、聚焦利益驱动和加强情感联结,提升凝聚力,团结带领青年成长为时代新人,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0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青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46.
[5]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1.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8]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
(作者单位: 长沙医学院团委,湖南 长沙4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