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以红医精神为引领探索新时代医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新模式

□张美慧 郑楠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为医学高等教育思政工作注入了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本文围绕红医精神主体,以精神内涵、工作模式为主线,探索红医精神与党建思政工作相融合,具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红医精神;医学生;党建思政;新模式

精神引领:红医精神形成的核心意涵

红医精神虽属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却有着自身鲜明的价值内核与独特标识。

坚守政治立场,永葆对党赤诚——红色医者的政治品格。政治立场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本质特征与基础支撑。这既是体现对党忠诚的重要政治品质,更是经受历史考验而信念不移的精神坚守。这种坚守在革命年代体现为舍生忘死的担当,在和平时期则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责任。

埋头深耕不辍,无私奉献如常——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卫生事业走过了从一片空白到体系建立、从艰难初创到蓬勃壮大的不凡道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设立,初衷便是缓解医务人员极度匮乏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红医工作者传承这种艰苦奋斗精神。

技术过硬精专,求实创新笃行——深耕探索的研究精神。技术精湛专研、求实创新践行,是红医精神区别于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独特标志。这源于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职责需凭借医疗技术来履行,倘若缺乏精湛的医术与过硬的本领,便难以用最优诊疗方案为患者减除病痛,“救死扶伤”也就成了空谈。

路径探索:探索新时代医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新模式

强化医学生党员群体的红医精神教育,对推进党建创新、坚定政治立场、深化德育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红医精神赋能——医学生党建思政理念教化的深化探索。第一,创新红医精神教学模式,打造多维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医学院校应建立“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体验”的双轨教学机制,运用主题研讨等创新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化,增强育人实效。

第三,深化红色医学文化研究,实现红医精神培养全过程覆盖。医学院校要立足红色医疗史料研究,通过再现革命时期医疗工作者英勇奉献的感人事迹,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第三,优化新媒体传播平台,增强党建思政工作时代性。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红色医疗史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红医精神引领——医学生党建思政实践教育的推进探索。第一,深化红色医学实践教育。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组织师生赴革命老区开展实地研学。通过开展口述历史采集等活动,促进其对红医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第二,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可结合医学专业特色,举办红色医疗主题的创意竞赛,在校园公共空间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三,拓展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组织师生开展基层医疗志愿服务,将义诊活动与红色文化传播相结合。既强化了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传承了红医“服务人民”的宗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依托红医精神——医学生党建思政认知与实践融合教育的协同路径。第一,建立网格化思政育人体系。医学院校可建立跨专业、跨年级的红医精神研习小组,由“双师型”(思政+专业教师)教师团队指导,打造“理论学习+实践服务+创新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时建设示范性教师党支部,促进院校整体发展。第二,创新红色教育技术手段。整合V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医学教育平台,创新红色医学教育形式。通过科技赋能,使党史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为专业成长注入精神动力。第三,强化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将传统医德思想与现代医学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德术并重”的职业价值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突出医德教育,强化价值引领,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促进职业理想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红医精神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密不可分,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互印证。深入梳理红医精神的历史脉络,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更能为新时代传承弘扬这一精神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本文系基金项目:吉林医药学院2025年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一般课题“以红医精神为引领探索新时代医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新模式”(编号:2025DJSZ12)、吉林医药学院2023年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一融五强”特色党建品牌创建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为例(编号:2024DJSZ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00)

2025-08-1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7872.html 1 以红医精神为引领探索新时代医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