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文
思政课的生命力,不在于理论体系的宏大,而在于其能否真正触动青年学子的心灵。身处价值观念纷繁激荡的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场域,正面临着提升其教学实效性的紧迫挑战。红色文化,这一熔铸了我们党初心、奋斗与牺牲的精神财富,为此提供了破局的契机。它不是冰冷的历史档案,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温度与力量。如何激活这一“活的灵魂”,使其从静态的叙事转变为动态的育人力量,有效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的现实瓶颈,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精神铸魂: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对思政课的深层赋能,其内在逻辑在于通过具象化的历史情境与人格化的精神典范,搭建起一座连接抽象理论与学生现实感知的桥梁,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的深度内化。这并非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育人范式变革。
红色文化的首要价值,在于它为抽象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人格化的力量。相较于纯粹的理论推演,从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从容,到“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悔抉择,这些闪耀着信仰之光的生命叙事,便将崇高理想化为可感、可知、可敬的人生灯塔。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得以触碰信仰的温度与力量,体悟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血脉相连,便能在内心深处构建起抵御虚无、指引方向的精神坐标。
同时,红色文化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再现从山河破碎到民族独立的艰辛历程,让学生在历史的纵深感中,真切触摸到国家命运的沉重分量。在这种历史逻辑的浸润下,个人与国家的内在关联变得清晰可辨,朴素情感由此升华为基于深刻认同之上的理性担当。
而这种家国情怀驱动的责任,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红色文化内蕴的艰苦奋斗品格,恰是砥砺青年意志最生动的教材。无论是长征途中的超越极限,还是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都在塑造着青年直面未来的精神韧性。至此,理想信念的高度、家国情怀的深度与奋斗精神的力度,三者交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塑造出精神挺立、行动自觉的时代新人,这正是衡量教学实效的根本标尺。
实践困境:教学融合中的失衡与错位
尽管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潜力巨大,但在教学实践中,其效能的发挥却常受制于一系列深层矛盾。首要的矛盾,在于“意义之源”与“呈现之形”的断裂。许多教学仍将红色文化滞留于“故事化”的浅层,满足于史实堆砌与人物脸谱化,其精神内核与思想肌理的哲学升华却付之阙如。这种内容的浅薄化,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僵化。当缺乏可供思辨的理论深度时,课堂便极易退化为教师的“单向灌输”,在“数字原住民”面前显得枯燥乏味,进而催生“表演式学习”:学生仅是复述答案,而非真正信服。
理论教学的空洞化,进一步引发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大量的实践教学,如参观革命旧址,常因缺乏精心的教学设计与课后的理论反哺,而流于“打卡式”的形式主义,学生“身至”而“心未至”,无法将所见所闻与所学理论有效链接,更遑论内化为价值准则与行为自觉。
这一切的症结,最终指向了教师角色的能力困境。作为红色文化的阐释者与引路人,部分教师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或缺乏发自肺腑的情感认同,故而难以在教学中展现思想的穿透力与情感的感召力,其角色更近于“知识的搬运工”,而非“信念的播火者”,这使得整个育人链条的效能大打折扣。
系统重塑:迈向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破解上述困境,绝非零敲碎打的改良所能奏效,而必须是一场以“深度融合”与“知行合一”为目标的系统性重塑。这意味着在教学全流程中,实现内容、方法、实践与师资的协同共进。
其一,要驱动教学内容的“哲理化”转向与课堂形态的“对话式”革命。教师应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者与阐释者,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专题化、学理化的深度挖掘,将散落的历史事件串联成富有逻辑力量的思想项链。在此基础上,课堂应从教师的“独白场”转变为师生共建的“探究场”与“思想碰撞场”。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辩论等方法,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自我构建与深度认同。
其二,要改造“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必须将其设计为有明确目标、过程管理与成果产出的深度体验项目,诸如红色口述史访谈、革命根据地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等。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实践反哺教学”的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能及时回到课堂,成为理论教学再深化的新起点,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哺育的良性闭环。
其三,这一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师队伍的成长。高校应构建长效机制,通过组织深度研修、跨学科教研、实地体悟等方式,不仅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更要持续强化其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自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与精神上的同行者。
因此,唯有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让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上真正“活”起来,方能有效淬炼青年品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魂赋能。
[本文系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逻辑理据和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302058)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