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彦梅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节选型课文,特别是一些长篇小说、戏剧节选的篇目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把这部分教材作为独立的阅读内容进行教学,抛开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对于作品的理解肯定会产生偏差。对文本的解读,如果割裂了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关系,对于文本意义的把握就难免偏颇。对于“节选型”课文的阅读教学要根据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
独立成篇法
任何一部作品自有其独立性、完整性,独立成篇法往往撷取整部作品的点睛之处,管中窥豹,通过一个独立篇目的学习,达到对整个作品的了解。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一些章节相对独立的篇目,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此文是《警世通言》的优秀作品,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最高的代表作之一。杜十娘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她聪明美丽、热情大方但又刚强坚毅,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玩物,为了追求一个“人”所应有的人格、尊严、爱情,由于社会的原因 ,一切的希望和梦想都被毁灭了。整个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完整,教学中可以独立成篇的方式教学。虽说是独立成篇,但要结合整部作品对妇女问题的反应与揭示,使得独立成篇的作品具有穿透性,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情节衔接法
对于一些情节、人物比较复杂的作品,节选部分如果不照顾前后文的连贯与衔接,往往给人一种突兀之感。教学时不仅要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做简明的介绍,还要把作品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对作品进行必要的前后衔接,使节选部分的内容能自然地流淌。如《失街亭》一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近20人,如果逐一介绍这些人物,教学太费时。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追踪小说情节发展的缘由:为什么守街亭?围绕街亭展开哪些战役?街亭失守的后果怎样?通过情节的梳理,理清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人物的关系。情节衔接不仅要引导学生讨论“失街亭,谁之过”?还要去探寻“街亭失守的后果是什么?”这样自然就把“失街亭”与“空城计”等情节衔接起来。情节衔接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又避免了教学中教师背景介绍过多或过少的弊端。
问题追踪法
问题追踪就是选取作品中的关键问题作为切入口,通过问题的分析,把节选部分和整个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这个问题必须是贯穿全篇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可以对整个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边城》(节选)中,祖父在给翠翠唱歌时,回答了她一个问题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为什么说翠翠是在歌声中唱出来的?歌声在整个作品中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通过探究文中无处不在的“歌声”,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运用问题追踪法进行教学,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关键问题调动学生阅读整个作品的兴趣。
人物成长法
研究作品中的人物的成长史,特别是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史,对于理解和把握全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节选部分可能是主人公成长的某一时期,教学中自然要围绕主人公的“以前”和“将来”做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教材选取了《初航》《制陶》两个片段,从主人公鲁滨孙落难荒岛的前后变化,我们追踪主人公成长的足迹。在《初航》中,鲁滨孙还只是一个航海的生手,作为一名船员,连最简单的航海知识都不清楚,一切只能听天由命。《制陶》中,鲁滨孙并没有灰心、气馁,而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地尝试,直至成功。主人公的这种变化自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孤独的荒岛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改变了他的一切。追踪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形成对作品主题及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在具体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某种情思。对于作品意象的分析,可以探寻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事物中读到作品蕴含的深意。如《边城》节选中,小说以边城为题,题名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象征意味极强的意象,从地理位置来看,边地茶垌是一个荒凉小镇,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明丽、淳朴的乡村小城。其次,边城象征一个遥远的时间概念。边城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逝去梦的追忆。沈从文1923年离家后,事隔十多年再回故乡,满目疮痍的故乡今非昔比,写于此时的《边城》是作者对那个遥远时间的回忆。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的野蛮人,他们被歧视、压迫、屠杀。沈从文本人就有苗、汉两种血统,作者借边城来描写少数民族的文化。作品中翠翠的孤独感,老船夫的不为人理解和一系列人与人之间的误解都表达出少数民族内心的孤独感。朱光潜认为《边城》“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郁隐痛”。
“节选型”课文的设立的本意是让学生走进经典、了解经典、阅读经典,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课文层面,而不做深入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真正实现举一隅而三隅反,把节选部分当作一个引子,最终实现对全篇的阅读和理解。
(作者单位:邯郸市教育局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河北 邯郸05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