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椿”香(报告文学)

谷阵林(左)在查看香椿长势。刘志中 摄 谷阵林在查看香椿长势。刘志中 摄

□刘志中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谷雨前,坐落在抱犊寨山脚下的石家庄市鹿泉区谷家峪村笼罩在绵绵细雨中,这个被称为“香椿村”的村民心里也像浇灌了春雨,都喜滋滋起来,能遇上这样贵如油的春雨,正是采摘香椿的最佳时机。因而半夜雨刚住,他们就戴着头灯,来到香椿基地,趁鲜儿忙着把香椿枝头上一簇簇沾水的嫩叶采摘在筐里。那一盏盏闪烁在山岗地里的灯光,仿若天上的星星落地,汇成了游动的银河。

宇盛专业种植合作社经理谷阵林比往日起得更早,借着头灯,他瞅着眼前鲜嫩的香椿,摸摸这簇,又拢拢那团,亲昵劲儿如同在抚摸自己的孩子。也难怪,这个几十年如一日,视香椿为生命的“拼命三郎”,想着今天的香椿又能卖上好价钱,心里更像滚开了水花儿。

靠“椿”吃“椿”

谷家峪村,就像被抱犊寨温暖揽在怀里的一朵“睡莲”,吸纳了山上的天地之精华,房前屋后,山涧遍野,到处都生长着高低不等、粗细不同的茂盛香椿树。更神奇的是,村中央竟紧挨着长有两棵枝叶相拥、葳蕤葱茏、已有120多年历史的香椿树。或许这是一棵雄树、一棵雌树,经过100多年的恩爱,在地下又孕育出数也数不清的无数根脉延伸到各户,再经冬雪春雨的滋润,疯了般比赛着繁衍出一代代子子孙孙。每到清明节前后,那些枝丫树梢就滋生出紫红鲜嫩的香椿芽,站在高处看,仿佛是天然的香椿园,随着晨雾清新的空气,村子到处都弥漫着独特的香气。

可过去,由于这个地势较高的半山村引不上水,村民们一直过着“种一葫芦收一瓢,村民吃粮靠返销,鸡屁股里抠零花,钩点香椿添腰包”的清苦日子。村里人住的是石头房,走的是石板路,在村民眼里,仿佛每块石头都刻着个“穷”字。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心眼儿活泛起来,开始把春季刚采摘下来的鲜嫩香椿整麻袋装好,用自行车驮着到市内卖,或坐着绿皮火车卖到北京、山西。谷阵林就是在18岁时因家境窘迫,回村跟其他男劳力一样,骑一辆老旧二八大杠自行车,每天驮着50多斤香椿到市内大桥东摆地摊,一天下来能挣上60多块钱。

随着政策不断开放,谷阵林又买来一辆三马子,一天两趟到市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卖香椿,日收入超过上千元。他还专门到外地跑市场,找收购商到村里收购香椿。有一天,他竟破天荒地收入了3000多元。那天,他高兴地手捻着一张张钞票,随着钞票的翻动,脑子恍惚间突然蹦出两个字:希望!对呀,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

谷家峪村三面环山,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香椿生长,村里村外那些数也数不清的香椿树,每年春天滋生的紫红色椿芽,不仅有光泽,而且浓浓的香味儿直往鼻孔里钻,清朝时还曾作为天然贡品。一些懂香椿的人都夸这里的香椿含油脂多,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那几天,这股冒出来的念头在他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打转转,这念头又渐渐如同在心里变成了攥紧的拳头:干!把大伙儿的心拢到一块儿干,摘掉“穷帽子”!

从此,谷阵林把心思都掏给了香椿。2003年的一天,他在《农民日报》上看到北京农大教授芽苗菜技术的消息,毫不犹豫花费3500多元购买一台摄像机和录像带,又交了3000多元学费,在北京农大学习了一周时间。他边听课边把讲课内容录制下来,回来后在录像机里一遍遍反复观看,越看越坚定了把香椿优势做成产业的决心。

2003年6月,他动员六位股东,投资六万多元,在村里成立了抱犊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他的香椿事业。

“椿”香四溢

锣鼓好敲戏难唱。成立公司后,谷阵林深知,要把香椿做成产业,并且还得做大做强,踢好头三脚最为关键。

而这头一脚就得先从延长香椿供应期、实现错季销售突破。为此,他到处找信息,开始探索香椿的储存方式。但因市面上没有成熟的香椿存储技术,他就试着在建起来的一座冷库里放了两吨鲜香椿,一个月后拿出来一看,香椿全都变质打了蔫儿,差不多赔了5万多元。失败面前,他没有气馁。在一次廊坊市召开的国际展销会上,他看到许多参展商展出西红柿蛋汤、食用菌加工系列产品,顿时来了灵感——既然其他农产品能加工成长期保存的系列产品,香椿是不是也可以试试呢?事也偏巧,又隔几天,他在山西娘子关旅游时,看到此地把花椒做成了花椒饼对外销售,这让他更下定决心开发香椿深加工产品。回来后,他先用榨汁机把香椿打碎,再掺上黄豆酱、肉沫,做好后先让家里人品尝,直到满意为止。

为推销香椿酱,他和妻子李玲到农贸市场、饭店、超市,无偿赠送,让对方试尝试卖。可凡收到赠品的商家,都从未见过此类产品,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吃。夫妻俩又再次登门,教授产品的食用方法。谁知,好不容易有了两家饭店做了两次菜肴,却因众口难调,无法再使用这款产品。急得两口子搓手叹气干着急。白天怕人看见,等到晚上夜深人静时,他们偷偷把装好盒的产品,成堆地扔在远处的地沟里,共赔本20多万元。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谷阵林偏偏不信邪,反复制作,反复尝试,历经一年的摸索后,终于制作成适合各种人口味儿的香椿酱,一下子打开了销路。紧接着,他又接连试制成香椿面、香椿饼、香椿蛋花汤等系列产品,注册了谷家峪、抱犊寨两个商标,不仅延伸了香椿供应期,还正式迈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做大“椿”文章

为把香椿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3月21日,谷阵林乘势而上,又吸引5户村民投资50多万元,在全村第一个成立了“石家庄市鹿泉区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拓展香椿销售市场。

但随着市场的拓展,谷阵林越来越感到,因当地香椿大都来自传统香椿树,出芽晚,不宜采摘,很难满足合作社规模化生产。这位脑子里整天围着香椿打转转的朴实农民,又放开胆儿来到当时的省农业厅种植技术管理处寻求帮助。处领导望着这位戴一副眼镜的小个子,被他真诚和恳切的目光感动,马上通过河北农大找到李恒真教授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你们村要想打破传统的采摘方式,就得搞矮化密植。这种方法说难也不难,就是在椿枝长到五六年时,在离地三四十公分高度砍掉主杆,让香椿从根部再长出新枝。”在李恒真教授的多次现场指导下,谷阵林逐步掌握多远挖一个坑、一个坑放几株苗,使香椿按照灌木生长的技术,实现了香椿矮化密植,不但降低了采摘难度,而且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30%,采收时间提前10—15天,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谷阵林是个闲不住的人,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马不停蹄地实验起大棚香椿种植,以保证香椿像其他蔬菜那样,一年四季都能保鲜供应。地面大棚,下坑大棚,他几乎都试了一遍。可现实很“骨感”,头一年种植的大棚香椿,发芽时间跟露天差不多,而且产量比露天还低。不肯服输的谷阵林没有就此罢手,又买来多本大棚种植书籍,边学边实验。冬天,为保持棚内温度他垒起两个火炉,又在大棚边上的隔棚里放一个小煤炉睡在里面,半夜几次起来观察大棚温度。寒冬腊月,外面的山风吼吼刮得瘆人,大棚内,谷阵林裹两层棉被还发抖。老伴不放心,怕他煤气中毒,经常半夜跟他通手机询问有关情况。即便过春节,他只是给大辈儿拜年后,又一头钻进了大棚内。

就这样,他经过8年的不懈探索,大棚香椿于2016年种植成功。从元旦采摘头茬,到采摘完第三茬,每亩地可采摘6000多斤,正好跟露天香椿接上茬。

谷阵林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总是给自己设计出无人问津的技术山头,而后,不攻则已,攻必拿下!

2019年,谷阵林又大胆地投资48.6万元购买了一套冻干设备,开始试验用鲜嫩香椿进行冻干来保证常年供应。为摸索出准确参数,他晚上在家里客厅搁放的设备前,两眼就跟支着根棍儿一样边看边记,整个晚上不敢合眼儿。笔记本上记录的密密麻麻的数字,如同一行行蚂蚁爬在格子间。

第二天一吃过早饭,困乏的他得赶紧利用机器化冰的10小时抓紧睡觉。一天早上,谷阵林吃着吃着饭,一手拿着干粮,一手拿着筷子,竟呼呼地打起鼾声来。又气又急的妻子把筷子啪地往餐桌上一拍,大声喝道:“你个一条道走到底的一根筋,这是拿自己的命在拼呀!”惊醒的谷阵林,什么也没言声儿,鼻子有点酸,赶紧站起走到内屋,躺下便进入梦乡。

半年多过去,谷阵林试验出来的冻干香椿仍不是糊就是湿,一炉炉香椿全都成了家里猪鸡的饲料。难道投入的48万多元真的要打水漂吗?

谷阵林遇到困难的消息传到乡里,乡主要领导在党政联席会上说:“谷阵林不能倒,他是全乡香椿产业的带头人,他一倒就会影响一大片。”联席会一结束,乡主管农业的领导,找到村支书谷彦文来到谷阵林家里。谷彦文看着两眼熬得通红的谷阵林,拍着他的肩头说:“这几年,谷家峪的乡亲们跟着你鼓捣红油香椿,才感到日子有了奔头。这个时候,你可不能像霜打的茄子先发了蔫呀,唐僧取经还要历经八十一难哩,只要你心中的希望不灭,再深的沟也能爬上来!”支书嗓门虽不高,但这话语却像一股春风掠过谷阵林的心头,暖暖的。谷阵林仿佛感到村里780多个父老乡亲正用热切的眼光在观望着他。

不能打退堂鼓!谷阵林没有放弃,没有服输,又挺起身来,靠着顽强和坚守,用3年的时间,使得试制出来的冻干香椿,从色泽和味道上都达到跟鲜嫩香椿一个标准!他用行动证明: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椿”香日子甜

如今,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红油香椿基地3000多亩,年产值可达630多万元,不但使入社的113户社员收入逐年增加,还带动了周边900余户农民靠种植香椿走上致富路,全村香椿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当地连续三届举办谷家峪香椿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谷阵林还盖起了1000多平方米明亮的大厂房。冻干机和新买来的真空机、烘干机,都安置在厂房车间里实行流水作业。全村大部分农户都搬进了村东的新房里。沿路,还开办起8家农家院,建立了文化工作室,整个村子走上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党支部还在村口建起了一座又圆又大的展厅,让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无偿展示香椿系列产品。2021年,谷家峪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以谷家峪为标志的鹿泉香椿不但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还成为全国十大香椿基地之一。谷阵林被河北职称办评定为中级农艺师、被河北省农广校认定为香椿专家,荣获河北省科普惠农优秀奖,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椿网络达人。

在采访谷阵林返程时,他陪我走在旧村的石板路上,如同在往日时光的隧道里穿越。他说:“回想几十年走过的路,确实步步都充满着挑战,但我不后悔,因为村民靠种植香椿都鼓起了腰包,谷家峪的红油香椿成了闻名全国的品牌。”说这话时,我侧身看见他眼角里噙着泪花儿,脑子里倏然闪现出艾青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那两棵百年椿树前,我与谷阵林握手告辞。当我走出两步再回头看他时,橘红色的余晖正从百年椿树的枝丫缝隙里洒下来,也把正在挥手的谷阵林染满了光晕。

2025-08-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7605.html 1 “椿”香(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