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刘蜀豫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能够将这一任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课程思政则通过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专业知识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的构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可以说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深厚的成长土壤。

二、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管理、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抗压能力等,提升心理素质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心理育人成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学成效不够理想,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展现出其人文关怀特征和心理疏导意义,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政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还体现在育心和育德的双重发展上,成为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途径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手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成效。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青年学生是有理想、有朝气和有志气的进步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强大队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格局,进一步强化思想引导活动,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做固定被动接受知识输入的被动角色。思政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融入,能实现通过思政教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以此为养分,把思政价值融入自身的发展当中去,在学习中自我促进和自我完善。课程思政理念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深化和延伸,吸收新的意义和价值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新指引。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课程思政的发展困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与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师思政素养稍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深厚的心理健康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难以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不仅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也制约着学生思想认知和情感态度的提升。其二,教学内容融入不自然。心理健康教育倾向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指引和帮助,与思政教育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实现二者的自然融合,教师应积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但是,不少教师在将教学中仍将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孤立来看,缺乏对二者的深度挖掘,导致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甚至出现教学内容相互割裂的问题,不但难以发挥而二者协同育人价值,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充分发挥,教学成效难以保障。其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机械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学生课堂参与不够积极。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之后,教师陈旧、固化的教学模式更显得捉襟见肘,缺乏创新发展,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也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和成长需求。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一、加大教师培训,提升思政素养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政素养及其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成效。高校也要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师资保障。首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高校可以邀请校内思政教师面向心理健康教师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课程,为他们讲解思政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思政知识储备,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度相关知识点、方法论等,丰富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邀请教育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前往校园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传授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知识,深化其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特点、时代内涵等方面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应用水平。其次,组建思政教师队伍。高校可以从招聘环节入手,聘请思政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重的优质教师,在教学队伍发挥带动作用,为其他教师提供示范。此外,还可以邀请思政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协会其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加强教师队伍整体思政教育水平,实现协同育人,实现学生思政水平和心理素养同向同行。

二、明确课程定位,融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指引,在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明确课程定位,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为二者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定时偏向对学生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干预和解决,很少体现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只重视解决个体心理障碍,提升学生心理素养,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呈现出不平衡性。因此,在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从课程定位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视为统一的结合体,进行深度整合,兼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让课程思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外在表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专业发展为基础,首先保证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更清晰的了解,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从学生思政素养提升为方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同时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三、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寻找思政教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契合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挖掘思政元素,搭建起二者协同育人的教学桥梁。教师可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块出发,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首先,从时事热点入手,深入剖析时事事件背后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随后向学生讲解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其次,从历史经典入手。在心理健康教育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加入对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经典文献等的解读,让学生从历史人物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坚定态度中领悟心理调适能力,进而深入到其背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支撑。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充分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和经验进行解读,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最后,教师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入手。例如,在教授学生加强人际关系管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相处的智慧,如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以及道家“和而不同”的交流理念等,让学生从名家思想中感悟以和为贵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时还能通过角色扮演等手段,体验不同的人际互动模式,实现精神品质的全面提升。

四、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成效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有机结合,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成效。首先,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新奇的教学体验。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深入解析心理健康案例中的思政内容,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增强对学生的精神品质熏陶,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其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形式。实践活动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学生应同时关注两个层面,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因此在设置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重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二者互动,在讲解心理问题时,穿插思政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理解社会价值和个人责任。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相结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深化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提升学习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两者紧密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和提升心理健康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队伍素养稍低、教学成效难以保障等,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校可以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心理素养提升和思政素养培养的同步推进,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目标。

[本文系广东科技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研究课题《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与思考》(项目编号:GKY-2024KYQNW-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7-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6756.html 1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