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志超
本文旨在探讨为了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有效策略。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从课程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引言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平台。
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主动性,对创新创业存在畏难情绪,不敢尝试和创新。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部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实践机会。
思政课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策略
一、课程内容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创新创业的熏陶和启发。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调诚信、责任、合作等创业必备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激发他们的创业灵感。
开展项目式教学:设计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创业等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慕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同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和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创业学习环境。
三、实践平台搭建
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场地和设备支持。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项目路演、创新作品展示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和项目中,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指导。
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竞争意识。通过竞赛,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四、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研讨会、讲座、企业实践等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方法。
引进校外创业导师: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建议。通过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支持。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论
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安排,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认真执行,久久为功,才能产生实效。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 05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