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瑶 蒋平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铸就的先进文化,是打造“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和优质载体。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其中,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各地各部门应进一步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善用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提质扩容,推动“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突破,促进“大思政课”价值认同深层强化,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质量全面跃升,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善用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提质扩容。在“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要素。红色文化作为青少年学生跨越时空感受红色历史的实体媒介,兼具价值引导、品德塑造、精神鼓舞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叙事和精神感召作用,成为“大思政课”价值引领、思想塑造和道德培育的重要支撑,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和深厚的文化滋养。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以宏观历史视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围绕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学需求,分模块整理地方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事迹等资源,并注重对新时代红色精神的提炼与阐释。各级各类学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系统整合红色文化教学素材,创新开发红色教育教学载体;既要发挥思政课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形成多学科联动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是善用红色文化推动“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突破。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正经历着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交互、从地域限制到全域共享、从单一载体到多维矩阵的范式转换。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5G通信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思政课教学场域能够实现线上虚拟展馆与线下实体课堂的协同教学,显著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地各部门可以依托各类技术工具,结合社交平台与数字传播矩阵,构建起全天候、跨地域的文化传播网络,使革命历史影像、口述档案等珍贵资料得以突破地理与时间的壁垒,实现多终端触达。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系统对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倾向及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针对不同专业背景、认知水平的学生群体智能匹配差异化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范式转变。因此,红色文化的数字化重构能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精准化升级,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个性化学习路径中得到最优化呈现。
三是善用红色文化促进“大思政课”价值认同深层强化。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斗争历史、人民立场取向和实践创新精神等内容,是“大思政课”价值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将抽象的政治理论具象为可感知的历史事件、可触摸的革命文物和可追忆的英雄人物,为青少年学生搭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桥梁。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对革命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获得感性认知,在历史情境的还原与重构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逻辑,并在精神共鸣的基础上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在更深层次上,红色文化能够将宏观的政治叙事转化为微观的情感体验,使“四个自信”“五个认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对革命先烈奋斗历程的敬仰、对红色精神谱系的传承。这种价值认同机制通过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反思,引导青少年学生将外在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从认知建构到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四是善用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质量全面跃升。红色文化为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和实践载体。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注重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内容的理论阐释,更强调通过“行走的课堂”“沉浸式体验”等实践形式,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育人要素。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文化通过三个维度实现育人效能的跃升:第一,以革命遗址、文物史料等物质载体构建具体化的学习场域,使青少年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第二,以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鲜活教材,通过情感共鸣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认同;第三,以红色精神谱系为实践指引,引导青少年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这一育人模式创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教学范式,使“大思政课”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的全面跃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
[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4SZ2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