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力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并且对居民消费行为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对此,本文就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居民消费行为;影响
引言
当前,数字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已经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根据中国信通院印发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4年)》得知,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总规模为56.1万亿元,占GDP比重44.5%,数字产业化规模为10.27万亿元,在数字经济比重18.3%,技术驱动特征日益明显。数字产业化规模45.83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81.7%,主导地位稳固。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对生产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消费渠道、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拓展消费渠道。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消费的时空限制,在网络技术的助力下,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社交媒体等渠道购物。居民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店的有限商品,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从而极大地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其次,优化消费习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居民的支付方式得到显著的革新,从传统的现金支付到扫码支付、刷脸支付、掌纹支付等,支付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支付过程更加简洁。先进的支付方式不仅是居民弱化了货币的概念,降低了心理成本,同时还能够通过信用支付、分期支付等方式,缓解居民资金不足的困境,极大地释放了潜在消费需求。同时,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实现精准供需匹配,从而显著提升消费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再次,转变消费观念。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居民提供了更多节能环保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绿色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显著提升。现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注重绿色消费,这也体现出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
最后,升级消费结构。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居民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消费、时尚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促进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协同发展的举措
一、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居民消费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应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对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面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数据传输速度。同时,还应着重加强乡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此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乡村以及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消费环境。
二、出台相关制度,完善数字消费监管体系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针对数字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泄露、电信诈骗、虚假宣传等,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以此为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应完善数字消费监管体系。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从而更好地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对数字消费的信任感。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居民参与数字消费的重要前提。对此,应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居民数字素养。一方面,可以在当前教育体系中融入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以此不断培养学生数字思维,强化其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广大成年居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可以统筹各方资源,组织和开展多种类型的数字技能培训活动。例如,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和开展数字设备、电信诈骗防范等宣传活动,革新认知,强化他们数字设备应用能力,增强其数字消费能力。
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新
企业是数字消费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对此,政府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数字技术研发、消费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大资源投入。例如,可以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针对那些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还可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以此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力量,对消费渠道、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此,为了推动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加大资源投入、出台相关制度、加强教育培训等,促进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杰.新时代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23.
[2]孙梦泽.互联网使用对老年群体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DOI:10.27660/d.cnki.gzczu.2023.000001.
(作者单位: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54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