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彪 姚菲芸
创新网络不是静态的“路网”,而是有机的“生态系统”,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背景下破除创新“孤岛”需要更大魄力——从“织网”到“自进化”。首先要构建创新地理信息系统,其次要建立网络健康度监测体系,最后,三地尝试共建风险补偿资金池。只有持续疏通堵点、培育节点、防御断点,才能让京津冀的创新洪流灌溉河北产业沃土
当北京中关村的专利如潮水般涌向长三角、珠三角,河北企业却仍在技术“孤岛”中艰难求索。在保定长城汽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张工程师指着电脑上的设计图苦笑:“这款混动系统控制器,我们耗时两年研发,后来才发现北京理工大学早有成熟方案。”类似断层危机与孤岛现象场景在河北制造业屡见不鲜,全省118个县(市)中,超过半数无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企业技术需求“上传”渠道阻塞;辛集皮革、安平丝网等特色产业集群,与京津高校年均技术对接不足5次。数据显示:2018年京津冀跨区域联合专利中,北京-天津合作占比58%,北京-河北仅占21%,天津-河北不足10%;河北技术输出合同额仅相当于北京的1/9,但技术承接成本却高出广东30%。
究其症结,有三重梗阻卡住创新“咽喉”。其一是行政壁垒的“隐形墙”。北京某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透露:“与河北企业合作需经校党委、市教委、属地科委三级审批,耗时比深圳多4个月。”与此同时,河北科技型中小企业反映:申报京津科研项目时,常因“非本地注册主体”被排除在外。其二是载体缺失的“空心层”。调研发现,河北省超过半数的县(市)没有技术交易服务平台,跨区域中试基地不足北京、天津的1/5。“没有专业机构牵线搭桥,企业找技术如同大海捞针。”石家庄科林电气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三是要素错配的“死循环”。北京聚集全国60%的“双一流”学科,但河北企业技术需求匹配度不足40%,河北钢铁企业急需的低碳冶炼技术,却被中科院大量转让至江苏,这并非河北不需要技术,而是创新网络未实现精准“织网”。
基于此,近些年河北省实践于织密创新网的“破壁行动”。首先,基建先行,打造三大核心枢纽:“北斗式”技术市场网络、“蜂巢式”载体矩阵、“血管式”人才通道。在保定、唐山、邯郸建成京津冀技术交易中心分站,直连中关村技术交易所数据库,开发“冀科通”App,实现三地技术需求实时撮合,上线半年促成交易47亿元,形成“北斗式”技术市场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蜂巢式”载体矩阵,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引进北京研发机构32家,孵化企业专利产出量提升300%,石家庄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清华、北航设立6个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9个月。在人才通道方面,河北省推行“星期天工程师”计划:北京专家保留户籍待遇,在河北企业弹性工作,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产业创新研究院试点“双导师制”,企业总工带徒可折算高校教学课时,源源不断进行“输血”。其次,机制突破,拆除行政藩篱。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制度,推出跨区域项目“备案制”,京津科技项目在河北省转化无需重复审批。
从数据成效来看,河北省创新网络已经从“神经末梢”转变为“关键节点”。京津冀联合专利数从2018年的317项提升至1826项,增幅为476%,河北省技术输出金额从2018年的28亿元增加至89亿元,增幅为218%,京津技术在河北省转化率从2018年的11%提升至39%,增幅254%。除此之外,还有两项标志性突破:唐山百川集团联合北航开发的智能轨道检测车,占领全国地铁市场60%份额;沧州激光产业园吸纳中科院13项专利,打破进口激光器垄断,成本下降70%。从攻坚成效来看,河北省创新网络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京津冀创新网络密度发生质变,县域技术合同登记量同比增长186%。技术需求响应周期从攻坚前的97天缩短到现在的38天,专利转化平均耗时从22个月缩短至13个月,科技企业获贷率由31%上升为67%。
在衡水技术驿站,深州农企正通过“冀创联”平台连线中国农科院专家。“过去跑北京三趟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视频连线半小时搞定!”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果蔬保鲜方案感慨。而在百公里外的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河北首单县域专利ABS——“宁晋光伏产业专利支持专项计划”即将挂牌。当河北工业大学与北京精雕共建的智能装备协同中心在廊坊投产,首批产品直供德国博世;当雄安新区中试基地里,清华团队研发的光刻胶材料通过河北企业实现量产——这些场景印证着:破壁创新网络正在重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
创新网络不是静态的“路网”,而是有机的“生态系统”,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背景下破除创新“孤岛”需要更大魄力——从“织网”到“自进化”。首先要构建创新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京津冀三地专利、高校成果、企业需求,动态生成产业创新热力图,将产学研成果网络可视化。其次要建立网络健康度监测体系,监测县域月均技术交易次数、专利转化周期、边缘区域占比度等指标,保障创新网络的健康运行。最后,三地尝试共建风险补偿资金池,构建“政府信用背书、数据穿透监管、市场处置闭环”体系,保证风险与活力平衡。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软科学专项《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效应分析和对策建议》提出,“十四五”收官之年河北要持续深化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强化数字底座支撑,通过构建全域数据中台,充分调动各类数字资源、切实提升数字资源对科技资源的赋能成效。以此助力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人才等科技资源的深度共享,最终实现资源的动态调配和高效利用。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的起点,河北省的创新网络建设迎来历史性“交会点”。向东看:渤海湾吹来开放新风,雄安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国际创新要素枢纽加速成型;向西连:京津冀-晋陕蒙能源科技走廊启动规划,河北省“腹地支点”价值凸显;向上攀:量子通信、基因育种等未来产业“揭榜挂帅”,河北省在7个国家级赛道领衔攻关。
只有持续疏通堵点、培育节点、防御断点,才能让京津冀的创新洪流灌溉河北产业沃土。当每个县域都有技术驿站扎根,每位经纪人都成为转化枢纽,每项专利都能变金融活水,燕赵大地终将崛起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走廊。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