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文化思想,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2023年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个结合”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表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正是“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这一理论成果成为了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光辉旗帜以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选择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成功开创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引中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存在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规范。在社会理想的层面,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遥相呼应;对于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公平正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相生”“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高度契合。这种理念上的契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文化自信是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人们从知性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转变,从而能够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这归功于其特有的理论自信和方法自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华文化强大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并且,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也就能够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指导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故步自封,而是能够在真理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创新发展。
不仅如此,文化自信也是“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着“两个结合”向纵深方向发展。并且文化自信是我们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精神支撑,帮助我们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清醒的认知以及坚定的文化信念,从而更好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文化自信更是激励我们不断深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深入结合的不竭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时代精神是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两个结合”已经结合时代特色,产生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从脱贫攻坚中的“上下同心”的团结奋斗,到抗疫精神的“生命之上,举国同心”的价值坚守,都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智慧,同时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这些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为使“两个结合”不断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还需要不断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培育自信、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两个结合”深刻融合了古今智慧,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时代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新时代应当继续深化“两个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