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美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探索

——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魏葫

长江师范学院深刻把握乡村文化振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及重庆市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部署要求,以“文化浸润”为核心方法论,创新构建“播文·融创·育果”三阶浸润立体模式,将优质美育资源深度融入乡村肌理,在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等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培育了内生动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师经验”。

播文

筑牢浸润根基,激活乡土文化基因

一、创新构建“高校-乡村”文化浸润共同体。以2021年在丰都县栗子乡挂牌成立乡村美育实践基地为战略支点,打破传统单向支教模式,探索形成“资源互通、人才共育、文化共生”的双向赋能机制。基地不仅作为师生实践平台,更成为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当地如栗子乡山歌、农耕习俗、红色记忆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前沿阵地。

二、打造“三阶联动”浸润人才梯队。“师范生顶岗”扎根一线。四年累计选派专业优秀师范生300余人次,深度嵌入基层教学体系,成为传播美育理念、实施文化课程的“种子教师”。“骨干教师研修”提质赋能。培训本土教师近100人次,提升其融合本土文化的教学创新能力,实现“造血式”赋能。“村民文化共育”激发主体。邀请乡贤、非遗传承人等参与课程设计与展演,推动村民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创造主体。

三、深耕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体系。摒弃“城市中心”的美育内容,组织师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系统采风、整理地方文化素材。基于此,开发并实施“非遗音乐传承与鉴赏”“节气里的农耕美学”“栗子红色记忆音乐叙事”等特色文化浸润课程600余课时,将乡土文化基因有机融入美育课堂,让乡村孩子在学习艺术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四、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方向。实施“头雁学生党支部引领计划”,开展“艺术党课千课浸润行动”。结合当地革命历史与建设成就,原创编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音党史”情景剧、音乐舞蹈作品,深入乡镇、村社、学校巡演。以艺术为载体,使红色文化、奋斗精神与淳朴的乡土文化在乡村大地上交融共生、深入人心,筑牢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引领。

融创

创新浸润路径,焕发乡村文化生机

一、打造“田野美育+”文化浸润课程矩阵。构建“农耕艺术实践”与“节气文化”两大课程体系,推动“五育”深度融合。“农耕艺术实践”组织稻田写生、节气主题舞蹈编排,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悟自然之美、艺术创造与文化之根;“节气文化”融合民俗知识、手工技艺、诗词吟诵及主题音乐创作表演,以沉浸式体验激活传统农耕智慧与审美情趣。

二、百人艺体实践团铸就“美育+”品牌。组建跨专业百人艺体实践团,打造“五育”融合品牌。精心策划“乡村运动会”“田野音乐节”等活动,搭建共创共享平台。实践模式与成效获《精神文明报》《教师报》等媒体深度报道及新华网、中国网、学习强国等30余家主流网媒聚焦,社会影响力与文化辐射力显著提升。

三、深化“艺术党课”内涵。持续深化“艺术党课”党建品牌,重点培育两大特色实践形式。“乡音传党史”以方言讲述本地革命故事,融入地方曲调演唱原创作品,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深入人心;“红色情景剧”组织师生村民共演当地革命或乡村振兴故事短剧,在村头院坝、学校礼堂实景呈现,强化历史代入感与情感共鸣。

四、培育活态乡土美育成果。着力培育具生命力的在地文化成果:长期支持“栗米阳光童声合唱团”,演唱改编自当地民谣童谣的曲目,成为乡土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系统采编出版《栗子乡民谣集》,打造兼具传承价值与交流功能的珍贵乡土文化教材。

育果

释放浸润效能,绘就乡村文化新图景

一、强化教研引领,赋能文化传承创新。深耕实践沃土,推动教研成果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美育改革案例获全国大艺展三等奖,学生创作合唱作品获教育部新编一等奖;实践育人体系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市级重点教改与规划课题成功立项,为文化浸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与实践范式。

二、推动成果转化,激活乡土美育实践。依托“大创”项目驱动文化成果落地。“艺韵乡建”项目转化艺术墙绘超1000平方米,美化村容村貌;“薪火相传”项目研发乡土美育资源包10份,提供可推广工具包;连续三届劳动教育主题晚会,以原创情景剧、农耕歌舞等浸润成果节目,生动展演新时代乡村文化风貌。

三、彰显振兴效能,提升文化自信活力。文化浸润深度赋能乡村发展:童声合唱团展演、节气文化活动、主题墙绘等显著提升文化吸引力;艺术墙绘成为传播乡村故事的“露天美术馆”;村民深度参与共唱、共绘、共演活动,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显著增强;当地教师革新理念,形成“审美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文化中理解艺术、在生活中感悟美育。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0010)

2025-07-04 ——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5524.html 1 美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