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杰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劳动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系统探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路径与实践策略,重点结合教育技术装备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旨在为区域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教育实践;教育技术装备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不再是教育体系的附属环节,而是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维度。教育技术装备(如智能教学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具、劳动教育专用器材、数字化管理平台等)的引入,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提升了课程的实践性与育人效果。因此,劳动教育中融入各类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的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与延伸,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
专项技能课
专项技能课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如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教育技术装备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技能训练的安全性与效率。例如,智能烹饪设备可自动调节火候并实时提示操作规范,降低学生操作风险;虚拟仿真清洁工具通过3D建模还原不同材质的清洁场景(如玻璃、木质桌面),帮助学生掌握差异化清洁技巧。通过每周一课的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差异化清洁技巧。
校级主题课
校级主题课结合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开展如“春风十里,不如植树有你”的植树活动、“弯腰拾起一片文明,动手创造一方美好”的卫生大扫除活动等。AR技术的应用增强了课程的沉浸感。例如,在植树活动前,通过AR设备模拟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与生态价值,学生可“亲手”虚拟种植并观察树木生长过程;卫生大扫除活动中,通过AR设备模拟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与生态价值,数字化任务看板实时显示各区域清洁进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程记忆与实践连续性。
班本拓展课
班本拓展课鼓励各班级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班本劳动课程方案”。通过设立劳动轮值岗、创建劳动角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体验合作与分工。数字化劳动角管理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劳动过程的动态记录:学生完成轮值任务后,可通过扫码上传劳动成果(如整理后的图书角照片),平台自动生成劳动积分并同步至班级公示屏,既规范了劳动管理,又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家校共育课
家校共育课强调家校协同,通过设计《家庭劳动任务清单》,要求学生每周完成1-2项家庭劳动任务,并由家长打分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的介入优化了家校沟通效率:数字化任务清单支持家长在线填写评价(如“整理书桌用时15分钟,物品分类清晰”),系统自动生成学生劳动成长曲线,直观呈现劳动习惯的养成过程,增进亲子沟通,提升劳动的情感价值与生活意义。
社会实践课
社会实践课通过学校研学活动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如“垃圾分类中心”“走进农田收割体验”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融入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让学生先使用VR设备,学会如何正确收割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再让学生下田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效果,让学生更为合理、科学地进行劳动。实地实践时,智能手环的使用可记录学生的操作时长与动作规范性,为后续的总结与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社会功能与公共价值。不仅如此,先进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在欢乐中成长。通过持续实践与反复迭代,逐步形成了覆盖学段递进、时间周期明确、班级运行规范、家庭协同有效、社会参与广泛的系统化劳动课程实施范式。
总之,“五环联动劳动课程模型”结合教育技术装备的支撑,在课程体系建设、资源整合、教学实践、协同机制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范式。通过系统开发与实施具有针对性、体系化和实践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覆盖“课堂—家庭—社会—技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回应了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内容松散、体系不全、成效难评等痛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提升学生劳动兴趣、操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进一步放大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楚艳.实践导向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J].基础教育论坛,2025,(03):87-89.
[2]陆卉.“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究[J].新智慧,2024,(33):1-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课,课题名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编号:JYZB2204113]
(作者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