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开 王捷 郭琨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禀赋较差,水资源自给率较低,成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向京津冀未来发展需求,系统研判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压力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保障。
水资源保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中华文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支撑广泛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调研期间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
京津冀同属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治理格局的破碎性导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2023年5月,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因此,准确评估京津冀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京津冀水资源协同治理机制,将成为解决京津冀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缓解区域人水矛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京津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压力评估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2022年京津冀三地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3.7、16.6、188亿立方米,三地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0.84%。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2012—2022年间京津冀人均水资源量年平均值分别为146.75、124.97、243.42立方米/人,属极度缺水地区。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看,京津冀多年平均开发利用率突破100%,大幅高于40%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与此同时,京津冀却承载着全国8%的人口和灌溉面积、9%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承载压力巨大,水安全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京津冀区域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水资源承载压力最大、风险程度最高、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规模调水、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缓解了水资源供需失衡状态;但未来区域协同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需要,对京津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长江科学院牵头完成的《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战略功能及发展研究》预测,2035年京津冀用水量将较2017年增加67亿立方米以上。因此,持续推进京津冀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对于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
京津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路径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同处一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和经济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年来,在京津冀三地共同努力下,区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水安全保障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但区域人水矛盾依然突出,仍需不断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经济等方面的工作协同。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用水控制。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开源与节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是要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利用税费等手段控制水资源使用。二是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遵照分质取水、控制总量以及采补平衡的原则,协同联动开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从严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四是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科学设定京津冀排污总量目标,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超标监测预警机制,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通报。五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机制,逐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建设。
加快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建立水资源长效运行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水资源税属于重要的政府调节手段,水权交易则是最主要的市场调节手段,前者强调“面”的覆盖,后者强调“点”的调节,“点面结合”则是总书记“两手发力”方针的最好贯彻执行。一是加快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京津冀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的水价约束机制。二是推进水权水资源税改革,落实好国家相关改革举措,加强三地统筹的水资源市场建设,为水权交易、水市场建设等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三是促进虚拟水贸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贫水区水足迹的外部化,舒缓自身水资源压力。四是大力推进水资源一体化管理,践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融合的模式,进一步梳理管理关系、增强管理职能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加快水资源管理数字化改革,实现水资源科学利用。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改革已成为当前水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方向,通过将数字化手段与水资源管理融为一体,将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一是加大对水利科技投入力度,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对区域水资源的准确监测、预测、分析和决策,从而提高水利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建立水利信息保障监测体系,三地联合制定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与稳固可靠的安全体系,塑造与水利改革发展进程相适配的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架构,为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建立健全水资源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持续拓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力,降低制度成本,应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节水责任,特别鼓励富水地区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将原本贫水区耗水量较大的产品由富水区进行生产,再通过贸易进入贫水区,持续提升区域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二是建立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以及普通民众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三是持续增强三地沟通协作水平,重点加强水资源配置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调性,加强水资源分配与碳减排目标的融合,在水资源利用和碳减排、生态产品价值之间建立相互关联的一体化核算机制,为促进节水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水足迹的京津冀水资源协同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21YJ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陈胜开、王捷,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郭琨,山东省财金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