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青 李庆国 白晓琳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成果,是破解我国当前发展问题的关键命题。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引发一场教育领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探索新质生产力理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议题。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等地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工作,首要任务是精准把握二者核心内涵,为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实效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其基本内涵,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和整体跃迁的新型高科技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历史交汇期一切先进生产力质态的高度概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

从归属范畴上来看,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属于政治范畴,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理论架构来探究二者关联,是科学且必要的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关键构成,依托特定经济基础而生,本质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演进历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状况主导。其发展变化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水平所决定。因而,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样态决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样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形态反过来也会促进或者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从最终目标层面加以考量,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为社会发展与进步贡献自身力量。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进取精神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恰是这类优质人才的“孵化摇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想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携来的前沿技术与先进理念,借此革新教育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实现育人质量与成效的跃升。显然,二者于精神内核层面紧密契合,存在互促共生的纽带。

从现实需要层面加以审视,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生产力基本要素融合形成的数字生产力,是数智时代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存在、符号化互动、跨时空交流等成为新的生存形态与体验,深刻改写着诸多领域的发展轨迹,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数字技术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在于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样态跃迁,即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重塑教育模式、优化资源供给、提升育人效能,实现多元教育要素系统性优化与升级,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灌输”向“智慧育人”转型。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向

以技术赋能为支撑,构建智能化思政教育新生态。强化人机协同,通过技术嵌入重构思政教育场景。一是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建立“画像—推送—反馈”的个性化教学闭环。二是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如通过“云端赶考路”“正定知青岁月”等体验项目,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三是开发AI助教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基础情感识别与响应,延伸教育时空边界,形成“课堂+云端+移动终端”的全域育人网络。

以资源融通为抓手,打造开放共享数字化平台。通过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专业化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库。在资源开发层面,一方面,与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精品慕课、典型案例库等标准化数字资源;另一方面,鼓励师生进行协同创作,利用短视频、交互式H5等新媒体,打造契合青年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的思政数字产品。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更新机制,将乡村振兴、科技自强等时代议题转化为教学素材,确保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以评价革新为导向,建立多维动态评估体系。突破传统考核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能力导向评价”的双维架构。运用学习分析技术采集学生课堂参与、在线互动等过程性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学生思辨能力与价值认同进行量化分析。引入区块链技术存证实践成果,将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纳入学分体系。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效能智能评估系统,整合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与AI诊断数据,优化教学策略,形成 “教—学—评”协同改进机制。

以队伍升级为保障,培育复合型教育共同体。实施“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依托工作坊、校企联合实验室等载体,强化教师数据分析、混合式教学设计等数字技能培训。组建“思政导师、技术专家、辅导员”跨学科团队,协同开发智能教育工具与教学案例。设立技术赋能思政创新专项研究课题,推动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建立“数字思政导师”培养机制,选拔优秀学生参与资源开发与平台运维,形成师生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新型模式。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绝非简单叠加技术工具,而是“育人为本、价值为核”的教育生态重构。新时代、新时期,我们务必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以及教育产业深度变革的良好发展态势,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与创新,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共同绘就技术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育人图景。

【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资助项目:“共塑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2024057)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

2025-05-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2900.html 1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