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霞
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瑰宝,其中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准则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样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有合适的传承载体与弘扬途径。而高职院校凭借自身的教育职能与人才培养优势,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分析了以高职思政教育为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职思政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承载着民族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成为支撑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根基。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已成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可见,探究高职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路径具有深远意义。
积极构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各高职院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系统整合,有机嵌入思政课程架构之中。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增设“传统道德观与现代法治理念的传承演变”专题模块,通过古今对照剖析,帮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内在脉络。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党史发展历程,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实践,帮助学生明晰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基础思政课程,高职院校还要立足自身专业特色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定制化校本课程。部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院校,开设《地域文化遗产与职业素养培育》校本课程,以当地历史名人故事、传统技艺传承、民俗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精髓与职业精神塑造相结合,在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激发职业自豪感。
借助于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为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学习热情,教师有必要探寻新的教学策略。案例教学法便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借助鲜活的案例剖析,能够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以“诚信”这一传统道德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海尔砸冰箱”事件。创业之初,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面对工厂生产的不合格冰箱,为坚守诚信原则,毅然当众销毁这批产品。这一经典案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诚信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意义,进而领悟传统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革新[1]。
此外,情境模拟教学法也适用思政课堂教学。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得以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开展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古代礼仪情境重现”活动,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古代不同身份角色,模拟朝拜、宴饮、社交等场景。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实践过程中,深入体会传统礼仪文化的规范与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有效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实践活动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不可或缺的内容。各院校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从书法创作、诗词诵读的文化比拼,到传统手工艺制作、戏曲舞台表演的技艺展示,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搭建起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高职院校在文化节期间,还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现场演示剪纸、糖画等传统技艺。学生通过与传承人近距离互动,既可以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也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2]。
此外,高职院校还将目光投向校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博物馆、文化遗址开展志愿服务,学生在为游客讲解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也将文化内涵传递给了更多人。院校还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学生们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举办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讲座、精心编排的文艺演出等,将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表演带给社区居民,在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构建课程融合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需持续深化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曹丹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137-139.
[2]刘洪亮.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6):73-75.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056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