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陕西省区域金融风险特征及防范建议

□梁硕

陕西省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引擎,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支持下,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伴随而来的区域金融风险也在持续酝酿。如何在国家战略框架下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陕西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本文立足近年宏观经济趋势,结合国家战略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系统剖析了陕西省金融风险特征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陕西省区域金融风险的核心特征

一、产业结构不平衡

陕西省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产业结构长期以能源化工与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榆林市作为代表性城市,其煤炭相关产业产值全省占比超七成,工业产值占全省三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以榆林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对能源价格波动存在较高敏感度,企业利润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在2020年国际能源价格位于低位期间,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骤降逾40%,后又随2023年价格回调而剧烈反弹,企业利润的波动体现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脆弱性。

能源化工与装备制造均属于重资产行业,巨额的固定资产水平降低了产业转型效率。陕北地区因煤化工产能过剩形成的搁浅资产规模庞大,部分设备因技术迭代或环保要求被迫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与债务积压。同时,金融资源过度向传统产业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不畅,存在信贷错配问题。陕西省能源行业贷款在制造业贷款的占比长期超50%,而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占比不足15%,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亟待优化。

二、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剧

近年来受土地财政发展模式的放缓,陕西省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债务规模不断提升,部分地市城投平台债务率已突破警戒水平。以渭南、汉中为例,其城投平台债务率超过400%,远超国际公认的150%安全阈值。加之重点城市土地流拍率上升,城投平台融资成本飙升,2024和2025年债务风险进入集中释放期,到期债务规模占债务存量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债务违约事件的发生对财政支付能力形成严峻考验,部分区县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甚至触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金融体系资源配置问题突出

陕西省金融体系资源配置过程存在明显短板。间接融资方面,传统产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中小银行风险持续累积,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红线,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以陕北地区农商行为例,其不良贷款率中位数达6.2%,拨备覆盖率不足80%,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直接融资方面,省内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均存在明显短板,新兴产业难以获得资本市场支持。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其上市公司数量仅为成都的三分之一,且能源类企业占比超60%,融资结构失衡问题亟待纠正。以上问题不仅抑制了陕西省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加剧了区域经济转型的难度。

陕西省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建议

一、推进产业转型过程中金融支持

构建能源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体系。设立能源转型专项基金,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探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的应用,将落后产能指标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实现存量资源盘活与能源转型双重目标。

强化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建立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培育库,对半导体、航空航天企业开通上市绿色通道,缩短审核周期;试点技术产权证券化,将发明专利纳入基础资产池,通过现金流分层设计吸引投资者。

二、创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机制

实施债务重组与资产盘活的组合策略。对债务率高的区县开展资产清查,将闲置办公用房、工业用地注入债务化解基金,通过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释放现金流;试点项目收益权与专项债的置换工作,将城投债按照一定比例转换为以高速公路收费权益为标的的收益型债券,降低短期偿付压力。

三、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中小银行风险出清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风险农信社进行兼并重组,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实现风险资产集中处置;引入社保基金、央企资本等战略投资者,补充银行资本金,将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2%以上;建立数字化风控中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监测贷款质量,将普惠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提升至4%,缓解金融机构惜贷问题。

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设立并购重组基金,推动能源国企实施混改,通过引入民营资本优化治理结构;依托能源交易所推出碳排放权期货产品,打造西北碳金融定价中心,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结语

陕西省在抓牢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治理等发展机遇的同时,需警惕战略实施过程中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生、传导与治理问题。数字化转型或将成为当前金融风险治理过程中的破局关键,通过搭建全省统一的金融风险监测平台,整合财政、税务、工商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对重点领域风险的实时预警与精准干预。在未来,陕西省应持续完善跨部门、跨区域风险监测与处置机制,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债务风险化解与金融体系改革等关键环节,在风险防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

[本文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项目“陕西省区域金融风险的测度、空间关联与传染机制研究”(2025QN0600)资助。]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710068)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5-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2193.html 1 陕西省区域金融风险特征及防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