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为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地方非遗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将其与高校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文化人:非遗文化与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耦合
一、非遗文化为“大思政课”提供资源与形式
“大思政课”要注重与现实相结合,其关键在于“用什么”和“怎么用”。地方高校盘活区域内的非遗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体系,能够有效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部分高校通过打造非遗特色项目,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开设相关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开展非遗实践、传承与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载体。由此可见,非遗文化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
二、高校“大思政课”助力非遗创新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中心,肩负着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重要职责。高校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认识和热爱非遗文化,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此外,高校具备技术和科研优势,可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转化,设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形成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融入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素养与自信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与高校 “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学习非遗文化,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历史文化自信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生动案例:金山农民画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的做法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风格质朴,以金山地区的风土人情等为创作主题,并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发展。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入挖掘金山农民画中的育人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融入“大思政课”。
一、融入思政课与课程思政
思政课教师以金山农民画为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讲解相关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同时,将金山农民画融入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编撰相关书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进一步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承途径。
二、创建非遗学习交流研发平台
学校与金山农民画院开展合作,建立了金山农民画保护传承教育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并获得教育部相关称号。学校还组建了“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邀请农民画大师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在工作坊中进行创作,并设计开发衍生品,将科技与创意融入其中,让非遗文化更加鲜活生动,有效助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三、以项目比赛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获得感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参加各类比赛,学生作品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还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墙绘、文创设计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吸引了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中来。
多维联动: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
一、高校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高校应充分重视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之中,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做好制度与资金保障工作,妥善解决非遗文化融入实践课程、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确保非遗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具有切实可行性。
二、构建“大师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通过组织培训与集体备课等方式,使思政课教师能够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并开展相关实践课程教学。积极引入非遗传承人,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作用,组织举办各类非遗文化活动,支持学生参加非遗相关比赛,激发学生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热情。相关专业教师与非遗大师开展合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立大师工作室,开展学徒制培训,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三、搭建“大平台”,提供场域支持
搭建校内非遗传承创新平台,如建设非遗展示馆、育人基地等,开展非遗实践与创新研发活动,并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地方非遗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获得感。搭建社会大平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推广非遗文创产品,组织参加各类比赛,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和守护非遗文化。
结论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大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地方高校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非遗文化则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高校应积极开展调研,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盘活非遗文化资源,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校、地、社”资源共享与互动,汇聚多方育人合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本文系课题项目:1.上海市民办高校“民师计划”(2023):“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课的路径与效果研究,该项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民师计划”项目资助。2.项目名称:建立“三个百里”研学基地,推进“大思政课”创新;项目编号:2025民办06-01-15]
(作者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514)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