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

□姜凤坤

马丁·布伯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主要致力于人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并详略有序地阐述了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问题,对后来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中关注人化的道德教育观,倡导信任、自由、包容的对话氛围,强调师生之间的精神相遇,构建德育共同体等思想对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对话哲学思想内涵和教育学意蕴

一、师生之间应然为“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

“起初就是关系”,[1]这是布伯对关系的理解,也意味着存在即有联系。每一个主体与客体都不能独立存在,而人和事物也共同在关系之中存在,因此关系可以视为世界的本体。根据布伯的理论研究,关系可以分为“我—你”和“我—它”两种形态。前者中以自身人格为主体,以此与他人或他物建立平等关系,强调人格之间的平等,能够正常接纳他者的本相,并能够认同他者的独特属性,发挥他物的重要价值。“我—你”关系中的“我”是人格主体,人格主体将他人、他物视为平等的人格与其步入关系,如其所是地接纳他者的本来面目,并且承认他者的独特性和价值。“我—它”关系中的 “我”是经验与利用之主体[2],经验与利用之主体将他人、他物视为自我达成某种目标的工具,他者不再如其所是地对我呈现其本来面目,而是成为自我经验和利用的被动对象。

以往的教育中,教师是“我”,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你”,是被利用、被改造的客观对象,是客体。师生关系就是在“我—它”之间的关系,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忽视学生的需求与情感。显然,该师生关系特征并不符合教育需求,其支配式作用导致师生之间呈现出不科学且去人性化的联系,从而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与障碍。在这种关系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无法得到教师的支撑和信赖,由此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我—你”关系更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既可以突出关系的亲密特征,又要保持信任与开放,因而符合师生之间的关系需求。对此,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我—你”关系之上,也是每一个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师生关系的本质是精神的相遇和平等的对话

在《我与你》中,布伯将“我—你”关系描述为一种具有直接性、交互性和在场性的相遇关系。“我—你”关系想要形成,核心的要求在于两者的相遇。“凡真实的人生皆相遇”“我—你”这种关系是一种整体的相遇,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我”与“你”是平等的,并且相互沟通,不可分离。“你”“我”之间能够相互感受对方的一切,在“我—你”关系中与他人的相遇提高了人整个存在的境界。布伯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是“我—你”相遇的桥梁,这种对话关系不仅仅是两个人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与沟通,还包括一种“无声”对话,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必须用自己全部生命的全真性投入对“你”的回应,彼此保持鲜明的个性,接受对方的独特性,与“你”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

我国学者何二毛[2]认为:师生“精神相遇”具有平等性、尊重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在“我—你”世界中,教师是“我”,学生是“你”,师生都是这个关系中的主体,其主要依靠双方的互动交流建立交际关系。健康的师生关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而是通过平等对话与正常交往,满足学生成长中的情感需求,并指引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在该关系语境下,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容器,也不能将其当作随意拿捏的橡皮泥,而是要改将其打造为教学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对话哲学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知识传授到精神养成

从马丁·布伯的理论出发,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是精神的相遇,我们不能仅仅从“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教学,还应该从“情感—关心”的角度进行教学。大学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和智力上给学生以指导,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幸福,指引人生方向。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线性增加和学习结果的直观呈现,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的熏陶培养,把教学只是停留在对话的最浅层—知识的单向授受,这种对话对学生的发展是缺少实质意义的。《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本着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以及应对各种就业应聘考试的需要,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即认知及能力目标的达成,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重视不足。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像是一个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教育过程的功利化明显。但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用。所以我们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知识载体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达成。比如,在学前教育发展史的部分,渗透家国情怀,萌发同学们对于我国学前教育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认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儿童观学习部分,渗透法治意识,积极维护和保障儿童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法:单向讲授到对话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灌输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对话哲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思想碰撞,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师生的对话关系,首先,平等是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与前提。教师与学生都应保持整体与独特的主体地位,以此在相遇和交往中既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又要达到相互认可与尊重的效果。其次,信任是师生之间关系延续的基础。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之上,以此通过构建平等对话关系,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当师生关系缺乏信任时,教师教学行为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叛逆与反抗。最后,倾听是师生关系深化的条件。倾听在关系建设中既保证了双方在同一语境下,又形成了听者与说者相互信任与依赖的关系。说者需要听者认真聆听并予以回应,听者则需要为说者创造自主表达言语的空间,因此倾听关系的建立必须保证双方在同一环境中,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双方的态度,确保听与说均不处于仓促之下的表达或判断。另一方面要正视倾听的交互内容,其在尊重的基础上允许存在争论与不同见解,而这也是展现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因而成为师生关系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在对话的教育理念下,以传递知识为核心教学任务演化为生成知识,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得以体现出来,知识不仅仅是教育者依靠独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书本内容,更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客观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出具体有效的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时事政治话题,师生共同对话探究,使学生称为意义的建构者,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三、思政载体:课程内容到教师本人

在以往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往往通过挖掘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借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或者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完成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但是在布伯的理论中,师生之间是“我—你”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无间的精神的相遇。在“我—你”关系中,双方是自由的、平等的、相互的。从这几个方面要求来看,师生之间的本质是精神的交流和共享,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的素养传递出的品性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本人应该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在知识学习、人际交往、品德修养方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首先,教师本人要呈现出在教师职业的敬畏,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要展现出对知识孜孜以求,不断完善的学习态度,用自己认真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师只有勤奋好学、与时俱进,才能与不断提高的教学工作要求相适应。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还要能够形成一个谦虚包容的沟通榜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从而将学生塑造为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独立自主的个体角色,能够找到学生的鲜活个性与个人风采。其次,在“我—你”关系中,沟通活动还应保持开放特性。在对话建立时,主体应各自尊重自身的喜好与观点,同时也要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认知,既不强迫对方认同,也不强行附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将学生信息进行反馈整理,进而通过倾听、批评等活动,发现工作缺陷,以此与学生之间建立坦诚开放、民主和谐的沟通氛围。总而言之,“老师想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因此,教师应当严于律己,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

四、学习评价: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

在以往的此课程学习评价中,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评价不够,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反馈机制也不健全:考核结果往往只是作为学生是否通过课程的依据,而缺乏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分析和个性化反馈,不利于学生自我提升和改进。但是在布伯的理论中,更强调师生之间知识的生成性和情感的交互性。所以,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课程考核理念,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首先,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重视学生课堂上思政元素的考核。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原来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降低到50%。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如通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活跃度等指标,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对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观点给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逐步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优劣互补。其次,将考核方式多元化,笔试、口试、读书笔记等多角度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和思政教学的效用。 最后,建立个性化反馈机制: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对话关系进行个性化分析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参考文献:

[1][德] 马丁·布伯. 我与你[M]陈维刚,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2: 22、33、54.

[2]何二毛.探寻教学中的师生“精神相遇”高教探索[J] 2014(5):132.

[本文系基金项目:陕西安康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2022KCSZ10)成果]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安康725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5-01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1903.html 1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