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英明 覃波
引言
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在乡村幼儿保育人才培养上成果丰硕。该校剖析出传统培养机制使学生扎根意愿不足、教学与需求脱节、校企园协同育人深度欠缺等问题。为此,构建浸润育人模式,开发续航培养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最终,人才数量充足,毕业生扎根乡村,保育方法创新,幼儿健康成长,家长满意,行业与社会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本文具体陈述乡村幼儿保育人才培育路径。
幼儿保育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
传统培养机制难以有效破解学生扎根乡村幼教领域意愿不足的困境。传统培养机制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乡村教育特色模块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对乡村教育生态缺乏认知基础。更为严峻的是,许多新生入学时选择乡村教育方向,但毕业时实际签约乡村幼儿园的意愿锐减,暴露出职业理想教育的形式化弊端。传统培养机制缺乏沉浸式的乡村教育体验,难以构建起职业情感联结,难以让学生扎根乡村从事幼教事业。
职业院校教学内容与乡村幼儿教育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较低。现有幼儿保育专业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理论课程占比大,而乡村幼儿园急需的环境创设、乡土资源开发等实践课程占比偏小。
校企园协同育人深度不足,导致保育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匮乏、职业胜任力薄弱的现象。幼儿保育专业教师及教学资源不能适应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评估数据显示,68%的合作幼儿园仅提供参观实习机会,真正参与课程开发的不足12%。这种表面化合作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幼儿保教情境体验。
解决人才问题的措施与成效
构建乡村幼儿保育人才浸润育人模式
以“热爱幼教、扎根乡村、甘于奉献”为培养目标,构建“思政润心+机制润情+载体润行”乡村幼儿保育人才浸润育人模式。将润心教育(以当地典型事例为思政元素等)、润行教育(民族文化熏陶、红色基地体验等)、润情教育(园校共育、部门联动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励志感恩教育于一体,从内心、行为、情感三个维度激发学生自愿扎根乡村从教的内生动力。促进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岗位认同、乡情认同,铸牢振兴乡村幼儿保育事业的思想意识。
需求驱动,开发三层次续航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标准。园校合作修订《专业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岗位技能学生、学徒、保育教师三进阶,分类分层共订培养标准,共制评价标准,岗位要求融入教学标准、质量融入评价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改变职前职后人才培养链断裂的现状,针对岗位共建在校、实习和职后三层次续航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课程三大领域组成。三大领域课程在各层次的内容和要求不同,并贯穿于人才成长全过程,为乡村保教人员终身教育提供课程服务。
平台赋能,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学校提供场地,幼儿园投入资金建设和经营管理,园校共建两所幼儿园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幼儿园规模:教学班22个,保育岗位22个,教师岗位44个。为满足学校、幼儿园和学生三方资源配置和价值需求,园校达成基地利益分成、资源共享、师资共用协议,形成“园校”命运共同体。教师、学生在真实场景真实岗位学习实践,既提高师生岗位实践能力,又反哺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整合资源,建立乡村幼儿保育员培养长效保障机制
与校内紫苑幼儿园和新兴幼儿园深度合作,建立双元育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共建、人才共育、教学过程共管、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标准共定,形成校企“五共”协同育人机制。
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成果综述
幼儿保育人才满足需求
在当地乡村,幼儿保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人才数量充足,能够充分满足乡村幼儿园及相关机构的岗位需求。以巴马县燕洞乡为例,几年前,该乡村的幼儿园由于保育人才短缺,一些班级的幼儿得不到全面细致的照顾,存在服务空缺的情况。如今,该乡村幼儿园不仅每个班级都配备了足够的保育人员,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完全不存在因人才短缺而导致的服务空缺问题。
毕业生扎根乡村幼教领域
稳定就业与对口率高:培养出的保育人才在乡村幼儿保育岗位上实现了稳定就业,就业对口率极高。据统计,2021年毕业的保育专业学生中,超过70%的人都在乡村幼儿园或相关机构从事保育工作,且工作年限普遍较长。以巴马县凤凰乡为例,该园近年来招聘的保育人员全部为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他们对乡村环境熟悉,愿意长期扎根乡村,为幼儿服务。这种从“不愿留”到“安心留”的转变,既夯实了乡村学前教育根基,也为基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教育实践创新
结合乡村特色创新保育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保育人员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创新保育方法。例如,一些乡村幼儿园组织幼儿到田间地头认识农作物,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和收获的过程,既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又让幼儿了解了乡村生活和自然知识。
幼儿成长与发展。健康指标良好:通过保育人员的努力,乡村幼儿的健康指标得到显著提升。在燕洞乡乡村幼儿园,参与科学保育项目的幼儿数量达到600名。经过为期3个月的科学保育,幼儿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5厘米,比保育前提升了20%;平均体重增加了0.4千克,增长率为15%。同时,幼儿的患病率从之前的20%大幅降低至5%,身体发育指标明显优于之前。保育人员在营养搭配上注重多样化和均衡化,同时加强卫生保健工作,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全面发展:幼儿在情感、认知、社交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保育人员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认知方面,保育人员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素质提升与社会评价
家长满意度高:家长对幼儿保育服务高度认可,对保育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评价良好。巴马县西山乡乡村幼儿园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方式,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配合保育工作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许多家长表示,自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变化很大,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和有礼貌了。
行业与社会肯定:乡村幼儿保育工作在当地教育系统和相关行业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一些乡村幼儿园成为了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其创新的保育方法和教育活动形式被推广和借鉴。甚至有的乡村幼儿园还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提升了乡村幼儿保育工作的社会地位,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到乡村幼儿保育事业中来。
总之,当地乡村幼儿保育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人才数量、就业质量、教育实践创新到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为乡村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