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印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诚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诚信意识淡薄。个别公民和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和道德自律。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通过虚假广告、签订违法合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方式获取不正当利益,侵害消费者利益。在学术上,个别学者学术造假,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侵犯知识产权。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诚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诚信氛围的缺失。
诚信制度不完善。我国的诚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现有法律对诚信问题的规定缺少系统性,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不够明确和具体。二是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三是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对失信者的约束力不足。
诚信监督乏力。社会监督是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对诚信建设的社会监督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不够理想,媒体对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对失信行为曝光的频次不多。二是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公众参与诚信监督的积极性不高,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激励机制不完善。
诚信文化宣传不足。诚信文化宣传教育是增强公民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法。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诚信文化宣传教育还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如有些学校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个别地方的诚信宣传教育只限于张贴海报、发放传单,宣传内容与群众的需求存在脱节。
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路径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专门性诚信法律法规,明确诚信的含义、内容和标准,对失信行为进行详细分类,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二是建立信用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解决部门间信息交互共享不及时不对称问题,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三是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措施,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四是建立信用修复机制,相关政府部门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建立信用修复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在失信被执行人履行完相关义务后,解除对其的信用惩罚措施。
强化诚信教育,提升全民诚信意识。一是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学校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诚信教育贯穿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诚信理念有效传授给学生。二是积极开展社会诚信教育。社会是培养诚信意识的广阔舞台,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利用社区、媒体、文化场馆等平台,通过举办诚信主题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自觉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争做诚实守信的践行者。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诚信约束合力。一是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发挥诚信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弘扬诚信正能量,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对反面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举一反三、惩前毖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切实取得舆论监督的实效。二是发挥好社会组织监督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规范行业行为、推进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协会要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参与制定完善的信用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诚信公益活动,共同推动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传承诚信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一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理念、诚信思想,如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管子指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孟子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诚信文化资源,使诚信这一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广泛散播,深入人心。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使诚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树立诚信政府形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发挥好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文为2024年宁波城市文明研究院第三轮自设课题“宁波加强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长效机制研究”(CSWM20241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