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玉华 马妍 张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是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纽带,对科技和人才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高校“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探索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发挥人才培养摇篮作用,着力开展“新质”教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育人

高校要聚焦“新”与“质”的标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展“新质”教育,培养“新质”人才。一要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前瞻性地设置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专业,扩大基础学科的专业比重,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靶向人才培养。二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构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紧密相关且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推动科教深度融合,通过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三要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推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布局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材料前沿、纳米前沿、干细胞、深海深地、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探索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和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聚焦“四个面向”集中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四个面向”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使命,也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方向。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政府层面应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有组织地推进三类基础研究,即国家战略引领的系统化基础研究、科技前沿探索的技术性基础研究以及社会市场靶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理论的坚实支撑作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夯实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底座。二要面向经济产业战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政府层面,应设立专项基金或引导基金,支持高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校主导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激发高校创新动力。高校应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融资对接、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三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高校应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作用,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积极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高校自身也要发挥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整合学科资源,聚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四要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高校应整合资源,主动参与到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科研攻关上来,着力解决医疗卫生与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探索脑科学、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强对生命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的投入,建设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

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坚持引育留用并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聚智

高校是汇聚各类“新质人才”“蓄水池”,一方面要为自身发展引育人才,间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直接延揽人才、储备人才。一要纳贤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高校要转变观念,从以往单纯的引进专家,转变为人才、智力和项目的综合引进。这一转变旨在依托高端引智项目,瞄准学科发展的创新前沿,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高校的优势学科专家或团队,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建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高校引智基地,推动我国在科技与教育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要铸“英才”。引来人才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靠事业留住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要搭建创新平台,垒建人才成长的创新高地,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成适应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求的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形成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针对高层次人才,要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使其收入与业绩挂钩、回报与贡献匹配。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就医保障、安居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三要育“青才”。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要实施“揭榜挑战”机制,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合青年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研究团队,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广阔的成长舞台,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JG24DB300)、2024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SYSK2024-01-01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课题(QYJYZWH24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2025-04-1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0638.html 1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