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长期实践,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实践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魂”和“根”,是新时代重要的思政育人资源。在思政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关键举措。故而,笔者总结传统文化在道德教化和精神滋养、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强化等方面的思政育人价值,分析其在思政育人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旨在为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育人;价值
传统文化走进思政教育,赋予思政教育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与传统文化传承需求。教师探究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将其全方位融入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宣传、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滋养学生精神、强化学生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推进道德教化工作,凸显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当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充分挖掘、发挥其思政育人价值已成当务之急。
道德教化和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道家智慧、儒家思想是中华儿女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故而,传统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滋养价值不可忽视。比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规范。学生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标准,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儒家倡导的“忠恕”“仁爱”,能够指导学生与人相处,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理解、尊重他人,能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可以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又能够推进道德教化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教师可以在思政教育中组织经典吟诵、古诗诵读、名人故事汇、美术作品鉴赏等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熏陶,接受来自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以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培养
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民族精神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创造力、生命力、时代价值的深度确信。在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明确身份、寻找文化归属的关键举措。首先,传统文化形成与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之中,为思政育人提供了文化资源与历史资源,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历程、历史脉络,定义自身文化身份,获得文化自信。比如,学生通过了解端午节、参与端午节文化活动,能够深化思维深度、提升道德情操,教师可以在端午节组织“屈原传说”故事汇,引导学生学习端午节由来,以及屈原身上的爱国忧民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人生观和高尚个人品格。其次,思政育人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强化学生价值认同,教师可以通过诗词、国画、传统书法等艺术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从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自豪感。
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凸显
在思政育人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一方面来说,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表现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和内容融入思政育人,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合格公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体现在它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指导上。在文化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如何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思政育人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有益启示,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处理相关问题。在思政育人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相关角色、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形成对当代发展问题、社会现象的正确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政教育资源,具备重要的思政育人价值,能够滋养学生精神、强化学生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政育人工作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推进道德教化工作,赋予思政教育新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鑫凝,韩萌.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01):94-96.
[2]雷箐华.新时代耕读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品位·经典,2024,(24):28-31+34.
[3]罗振坤.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践路径[J].新传奇,2024,(47):68-70.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