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发展势如破竹,跨界融合日益深入,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产生的新兴行业、创新模式和新型商业形态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诸多新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经济增长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日益凸显,传统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显著下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这一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青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不仅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他们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在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新兴行业、模式与技术的进步共同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加灵活及多元的就业选择,这也使他们日益成为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塑造、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
新业态的繁荣发展给青年就业带来的机遇
一、新业态催生新兴职业与岗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与岗位,如陪诊师、食品试吃员、无人机操作员等。此外,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分享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如美食制作、购物推荐)以及展示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收益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统计,标注为数字职业的类别已达97个,占全部职业类别的6%。青年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这些新职业的需求本就内生于青年群体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多样化职业形态的出现。
二、新业态丰富青年就业模式
从劳动关系的视角来看,劳动关系的变化是新业态之所以称为“新”的很重要体现之一。传统的就业模式通常以明确的雇佣关系为基础,劳动者需要经历从简历投递到分配任务及考核等一系列复杂流程,这种模式不仅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需要劳动者在每个环节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比较之下,新业态突破了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呈现出更加灵活、多元化的特征,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可能性。在互联网平台上,劳动者通常只需完成注册和接单两个简单步骤即可参与工作,这极大地降低了就业门槛和复杂性。这种模式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成本,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业途径。
三、新业态契合青年自主性与个性化需求
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在青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迅速和直接。正因如此,青年逐渐成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核心参与者、推动者以及引领者。诸多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独立理念的青年,通过新业态就业模式,充分展现自身个性与能力,并在创新中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新业态与新模式的兴起,不仅彰显了个体化和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揭示了青年就业观念的转变。新时代下的青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工作模式,单一化、僵化的就业模式已经难以契合他们对个性化发展、自主选择以及多元价值的追求。
四、新业态推动青年职业边界拓展与跨界融合
新业态打破了传统职业的边界,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为青年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新业态还推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如农业领域的智慧农业技术员、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顾问等。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青年的职业选择范围,也要求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青年可以通过学习多领域技能,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从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新业态下的职业边界模糊化与跨界融合趋势,为青年提供了更多探索与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就业形态给青年就业带来的挑战
一、非正规就业规模扩大与劳动权益保障缺失
非正规就业涵盖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工作形式,例如,临时性岗位、短期合同工以及轮班制和弹性工作制等。新业态模式下“去雇主化”“无雇主化”特征叠加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使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非正规就业,甚至出现企业为减少人力成本导致正规岗位的就业非正规化。非正规就业意味着劳动者与雇主很可能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模糊的劳动关系使得企业缺乏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权益保障的动力。例如,当前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因劳动关系不明确,未能被纳入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但其工作性质却面临较高的安全风险,凸显了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问题。
二、职业技能培训不足与职业发展受限
灵活就业与非正规用工模式限制了劳动者通过长期职业培训提升工作能力的机会,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下降,并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同质化竞争。随着平台经济红利期的消退,劳动者之间也或许会陷入“逐底竞争”的困境。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使工作岗位的复杂性显著分化:部分岗位对技能要求日益提高,而另一部分简单任务岗位则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不稳定的雇佣关系进一步加剧了核心员工与外围劳动者之间的分化:核心员工享有稳定的雇佣关系、较高的薪酬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外围劳动者通常签订短期合同,缺乏稳定性、晋升机会和长期职业保障。这种分化不仅损害劳动者的职业前景,也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三、不稳定性加剧与青年就业脆弱性上升
从工作机会来看,新业态受市场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影响,虽然不断催生新的就业机会,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也提高了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许多青年因专业知识和技能未能及时更新,在求职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频繁适应新的职业需求和市场变化。从工作时间来看,新业态的灵活性往往表现为临时性、自由职业或合同工作,缺乏长期就业安全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若灵活就业人员长期无法找到稳定工作,其生活保障和幸福感将受到严重影响。这种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就业的脆弱性,对其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构成挑战。
四、职业认同感缺失与心理健康风险增加
新业态的灵活就业模式虽然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选择,但也带来了职业认同感缺失和心理健康风险上升的问题。由于新业态中的许多岗位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长期稳定性,青年劳动者往往难以形成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者工作内容重复性高、社会认可度低,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和自我价值感下降。此外,新业态中模糊的劳动关系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青年的心理压力。灵活就业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就业者。这种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和心理健康风险的增加,不仅影响青年的职业满意度,也可能对其长期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产生负面影响。
发展新业态破解青年就业困境的建议
一、加强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业态逆势增长,成为缓解青年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创业孵化等政策,加大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就业容量。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多与新业态相关的就业岗位。此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在新兴领域创业,并提供创业指导与资源对接服务,帮助青年在新业态中找到发展机会。通过政策引导,短期内缓解青年就业压力,同时为新业态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新业态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机制
随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对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青年劳动者若无法在时代浪潮中提升技能水平,可能会陷入低水平流动的困境,甚至被人工智能取代。为此,政府应联合高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平台企业,开发符合新业态需求的培训课程,涵盖数字技能、创新思维、职业规划等内容。推广“互联网+培训”模式,利用在线平台为青年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同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建设,为从业者提供权威的职业能力证明,帮助青年在新业态中实现职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技能培训平台和晋升规划机制,不断提升青年群体的工作技能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保障青年劳动权益
平台新型用工形态具有雇佣灵活化、用工外部化、组织碎片化等特点,难以纳入现行劳动法律规范体系。为统筹新业态发展与劳动者权益维护,政府需对平台经济新型用工进行法律调整与制度供给,消除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制度障碍。针对弹性就业群体缺乏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的问题,政府应探索适应其特点的社会保障形式,设计灵活且合理的缴费标准,降低参保门槛,确保他们在养老、医疗和困难救助等方面享有基本保障。此外,完善适合青年弹性就业的劳动保障体系,明确小时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规定,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加全面的权益保障。
四、优化就业结构,推动青年高质量就业
为缓解青年群体面临的长期就业挑战,需借助新就业形态的“缓冲”功能,同时推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政府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经济等领域,为青年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同时,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此外,鼓励青年参与终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就业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