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王惠燕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大环境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且在这一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同时着重剖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出色地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切实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元素时,能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进而培养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其还能唤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自豪之感,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坚守本民族文化的阵地。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丰富学生文化内涵

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教育教学中意义非凡。经典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知识,犹如踏入历史长河,能与古人对话,领略其智慧、情感与价值观。比如读《论语》可悟“仁”“礼”之道,学《离骚》能感屈原爱国情怀。这种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使其心灵得到滋养,还能拓宽文化视野,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多元面貌。同时,能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根源,在文字海洋中探寻文化脉络,挖掘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培养审美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散文、小说等,皆蕴含独特审美韵味。以古诗词为例,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能让人感受大自然奇妙;散文对人生哲理的优美阐述,给人智慧启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极为重要。学生沉浸于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时,能真切感受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学生学会品味诗词深远意境,体悟散文深邃内涵。经此熏陶,学生可提升审美感知与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迷人魅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课堂上对诗词、典籍等进行深入剖析,能为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使其真切感受其博大精深,进而领略其独特魅力与价值。当熟悉并热爱国学文化,便会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使在面对外来文化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不盲目跟风,还会主动传播传统文化,如在社交平台分享文化知识、在生活中践行传统节日习俗等。如此,学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古代汉语等基础课程固然重要,但开设专项课程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涵。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能为学生搭建整体认知框架,《古典诗词赏析》《戏曲艺术解读》则侧重具体领域的深入探究,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及特色。通过对经典篇章的深入研读和艺术特色的细致剖析,学生可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同时,设置实践课程至关重要。如传统文化调研、民俗体验等,学生走进历史遗迹、参与民俗活动,能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创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起来助力教学。比如讲解古诗词时,借助相关诗词朗诵音频、视频,以及诗词创作背景的图片、动画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播放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学生能在优美旋律里更深入体会苏轼思念亲人且豁达乐观的心境。

同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要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传统文化书籍、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这些纪录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后展开讨论交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在多元资源的滋养下,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在教育教学中,定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意义非凡。文学创作与朗诵比赛意义重大,前者结合知识与思考激发创造力挖掘内涵,后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像“古典诗词的现代传承”主题比赛能引发兴趣。戏曲和民俗文化更是瑰宝,学校开展戏曲表演活动,学生能学习表演技巧和唱腔,感受其独特魅力;开展民俗体验活动,学生参与剪纸、刺绣等制作,体验传统节日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大力推行。

四、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深厚素养的教师能生动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校当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培养。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及学术交流活动,以丰富更新知识储备,例如参加诗词研讨会,深入学习古典诗词格律演变。另一方面,教师要日常自我提升。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研究持续推进,新成果不断出现。教师要加强关注最新动态,将新的考古发现、学术成果融入教学。如讲古代文学引入新的研究视角,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时代价值,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脉络,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思政与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其意义非凡且任务繁重,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推行传承策略至关重要。课程设置上,要让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内容呈现要创新形式,如利用多媒体、互动课堂等增加吸引力;开展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强化学生体验;同时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保障教学质量。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并持续完善传承策略,比如借助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鹿城学刊,2024,36(02):70-73.

[2]李晓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4):83-85.

[3]张波.在高校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汉语言文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1):33-36.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05725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3-2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9380.html 1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