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文 陈超
宪法和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互联网宗教事务管理。新媒体环境下,一些不良思想有了新的活动 “场域”,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各种势力妄图依托网络多元媒介对我国高校进行不良思想渗透,攻击高校教育事业,破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反不良思想渗透工作,构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阵地稳固机制。
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本质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国际背景下,某些不良思想渗透是一种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其本质体现为政治渗透。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日益加强,一些境外势力企图通过不良思想渗透在高校开展非法活动,抢占意识形态高地,破坏广大青年对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认同。新媒体环境下,不良思想渗透开始借用各种网络载体和形式进行传播。这一紧迫形势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思想信念的纯洁性、坚定性,团结奋进的自信心、凝聚力,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特征
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具有政治颠覆性、思想关联性、活动涉外性三大特征。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是指境外势力通过互联网向高校学生传播不良思想和极端主义,企图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稳定构成威胁。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看似无波平静,但实质上却隐含内容政治化、途径多样化、操作隐秘化等特点。
一、内容政治化
传统的思想传播内容相对单纯,而现代的不良思想渗透则更加凸显内容的政治性。某些涉外势力企图从所谓民族和相关问题进行“分化” 和“西化”,冲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网络不良思想渗透常常夸大我国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激化社会矛盾,并试图将原因导向我国现行的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其政治目的不言而喻。
二、途径多样化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媒介传播呈现出低门槛性、即时性和扩散性等特点。以前境外势力的渗透,多见之于新闻报道和评论发布,现在则更加侧重与国内受众的交流互动,借助多元传播格局、分散式传播载体吸引年轻学生、散布不良思想信息,同时借助学术交往、捐资助学、访学访问等方式,推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理念。
三、操作隐秘化
新媒体环境下,新兴媒介呈现分散化、个性化、社群化等特点,容易促生情绪化、非理性化的观点。国内外一些势力,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法开展各种渗透活动。高校学生从各种媒体平台接受的多样化、复杂化信息,里面隐含的不良思想内容也是鱼龙混杂,既有虚假信息,也有隐匿诱导信息,这些都增加了高校反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工作难度。
媒体融合时代
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影响与危害
高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阻碍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和价值认同,与我国教育原则相背离,给我国高校防范不良思想势力渗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削弱新时代大学生整体政治认同
媒体融合时代,不良思想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种不良思想渗透也有了新的活动场域。各种势力借助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对我国高校进行各种隐匿性不良思想渗透,植入西方“普世价值”和霸权思想,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年轻一代的意志,动摇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严重侵蚀他们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我党的政治认同。
二、侵蚀新时代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
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集散和竞争最为活跃地方。高校学生群体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基础,对新生事象充满好奇心、接受速度快,但是其思想尚未成熟。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日益加强,有些势力仍不顾我国制度和法律规定,心心念念破坏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网络不良思想渗透借助年轻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掺杂虚幻的不良导向,植入不轨的政治图谋,侵蚀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实践意识、人文情怀,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三、危害国家和社会未来长治久安
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新媒体环境下,不良思想势力的网络渗透更是无孔不入。不良思想势力并不是直接地宣传不良思想,而是通过伪装,以线上的相关文化产品为传播载体,植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扭曲大学生对于我国国情特点、制度道路的认知。高校师生一旦被侵蚀拉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培养、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防治都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危害未来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校防范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长效机制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高校防范网络不良思想渗透工作,事关我国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民族复兴事业的传承和实现,亟待建立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政治引领,全面贯彻党的绝对领导
加强政治引领,是推进相关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目标。当前的不良思想网络渗透最大特点是政治性,在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强烈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因此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加强政治引领,对于高校有效开展网络不良思想渗透防范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持之以恒、贯穿始终。高校要认清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政治本质,切实将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防范相关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推进组织统筹,建立专项协同工作队伍
推进组织统筹,建立专项协同工作队伍,是有效抵御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关键所在。高校防范不良思想势力的网络渗透,不是一个部门或是某几个人的单项工作,而是涉及多部门的统一工作。高校要明确责任,协同好统战、教务、信息、宣传、保卫、学团等部门,成立专门性的工作领导小组,实现网络不良思想渗透防范工作的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
三、强化思政教育,筑牢防范工作第一战线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举旗帜、育新人的使命担当。高校防范网络不良思想渗透,就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思潮激荡纷乱新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有效防范网络不良思想渗透的第一战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明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战场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对网络不良思想渗透防范工作的认识。
四、注重文化浸润,拓展教育引导多元路径
面对网络不良思想渗透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型斗争方式,最有效的防范机制在于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疏导。高校需深入体现并落实“两个结合”的重要理念,不仅重视文化在养心志、育情操方面的独特作用,更要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让正确思想观念牢牢占据舆论高地,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挤压网络不良思想在高校的渗入空间,确保校园环境的清朗与和谐。
五、健全制度体系,落实具体环节有力防御
高校要建立健全防范工作的制度体系,做好各个具体环节的有效防御。制定和完善实施意见、审批管理办法等,做到高校网络相关行为规章制度有依有循,提供处理依据。加强校内相关问题的识别监督,及时排除不良信息,加强相关问题防控机制。加强同校外相关部门的协同,如公安、统战、民宗、国安等部门的联动一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关注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认同,增强其自觉抵御不良思想势力校园网络渗透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思想阵地稳固工作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不良思想渗透的复杂态势,必须切实落实各项防范机制。未来,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持续探索创新,强化协同联动,不断巩固网络思想阵地,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坚实防线。
[本文系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防范网络宗教渗透的常态化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4H042(Z))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