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妙
在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进程中,乡村振兴是关键环节。作为乡村振兴核心,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提升农村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单靠农村自身资源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社会资本的参与成为重要推动力。社会资本不仅为乡村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稀缺资源,还能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市场机制,激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共创共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的重要性,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
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政策引导与激励。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政策支持等,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场机遇与投资回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不断被挖掘和拓展。一方面,乡村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快速发展,为社会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消费市场的逐步升级,也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例如,投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能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有力支撑。
社会责任与价值实现。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主体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参与乡村产业振兴视为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帮助乡村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一些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建设扶贫车间、开展产业扶贫项目等,通过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创共富模式
目前,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利益联结与共享模式,包括土地流转与股权合作、订单农业等,即“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二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即“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四是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社会资本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对农业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一体化开发和经营。五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带动模式,社会资本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社会资本与政府、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六是区域整体开发模式。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进行整体化投资。七是投资基金模式。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通过直接股权投资和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八是村企“双向借力”模式。通过党建引领、乡村参与、资本运营的产业治理格局,化解资本私性与村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的共同富裕。
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创共富面临的挑战
尽管国家及地方推出了多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但对政策的宣传解读不足,导致社会资本对政策缺乏全面了解;部分政策缺乏操作性,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部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制度不完善,使得社会资本在土地获取和项目审批上面临困难,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秩序不规范也增加了投资风险,削弱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企业与农户多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缺乏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忽视农民利益,导致农民获得感不强,合作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影响。乡村地区人才短缺,难以满足产业振兴需求;本土人才外流严重,外部人才因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限制不愿到农村工作,制约了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创共富建议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加强对利益分配过程的监督和审计,确保分配的公平、公正、透明。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加强合同履约监管,确保各方利益主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维护良好的合作秩序。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透明度。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方面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奖励。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加强产业规划与引导。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清晰的指引。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项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注重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例如,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强产业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为社会资本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决策依据。
强化综合型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各级政府强化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社会资本与政府、村集体、农民的信息交流,建立定期协商机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鼓励成立行业协会,规范市场行为,推动社会资本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通信、水电条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产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产权保障和便捷渠道。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乡村产业市场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农业保险、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四是加强对乡村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到农村工作,如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保障等。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农村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与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D23XGL011)]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