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华 盖伟
数字化浪潮下,融媒体以其多元性、即时性与互动性,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为“大思政课”建设带来全新契机。“大思政课”旨在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局限,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融媒体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灵活的传播形式,能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借助融媒体的力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多方资源等多措并举的方式,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引领力,成为当下亟待深入探讨与实践的关键课题。
融媒体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多元文化浪潮迭起的今天,应当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定个人理想信念。思政课具有政治引导的优势,是高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主渠道。融媒体时代能够将课堂外延至社会乃至世界的时代巨变之中,引导学生对内理解社会发展建设的巨大成就,对外深思国际社会热点新闻与公共议题,强化批判性思维。在多元化传播与审视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促使学生认清舆论走势,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
融媒体时代下,可以通过深挖各方社会资源,打通课堂内容,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媒体融合优势,能够打造多端口转播矩阵、重构教育资源的媒介等,从根本上扭转宣传式教育、说理式教育的现状,发挥思政课的强大生命力。
媒体的融合与创新,能够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传播社会百态。学生借此可以加深对国家的了解,明确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丰富个人知识面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胸襟,在融入国家未来担当与他人生命历程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实践体验与感悟,丰富自己的人生积累。
融媒体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措施
一、打造多元课堂形式,建构多元教育渠道
为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高校思政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推进思政教育的信息化与媒体化建设的进程。更新原有教育方法,以新媒体为依托,推进融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效能。同时,借助新媒体构建线上课程融合与考核评价的完整教学闭环,打造高效的数字化教学流程。线下交流同样给予重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得思政教育内容生动鲜活,更易被接纳,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二、深度挖掘数字融合资源,创新思政资源呈现方式
发展至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已经在教育领域逐渐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育范式。对于部分难以直接搬入课堂以及枯燥的资源内容,可以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创作,将其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融媒体视域下,教师可借助融媒体工具自制教学素材,如通过播客、视频等形式将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改善思政育人的效果。利用VR技术亲历红色故事,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总之,利用多元化媒体媒介与传播方式,打造多媒体与融媒体传播矩阵,凭借融媒体对各类资源的高覆盖率和强传播力,扩大数字资源的传播范围,提高其进入思政课堂的便捷性,助力“大思政课”建设,让课外的多元资源得以通过媒体生动呈现与广泛传播。
三、树立网络化系统性建设思维,发挥融媒体合力优势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化的建设工程,是在原有思政教育上的深化与拓展。对此,首先要在思想层面进行革新,树立系统化的建设意识,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思政课建设的教育理念。网络化、系统化的建设思维在于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时段教育、孤立教育的局面,通过借助网络优势,构建覆盖多元资源、多重时段、多种形式的完整性教学生态模式。其次,实现资源的穿插共享,打破信息的隔离与孤岛,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这是对传统思政课建设颠覆与突破,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本与教材为资源的单向式教学,促使思政课建设走向更为开放与广阔的建设模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思政育人质效
教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力军,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嬗变,高校也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思政育人质效。融媒体背景下,无论是思政课专职教师还是其他专任课教师,都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现有的教育形式,以适应融媒体的传播环境。对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融媒体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跨媒介运用技术与跨媒体整合技术,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教学环境。此外,教师应当掌握不同形式的媒体应用能力,明确网媒、纸媒等不同资源的定位,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主题,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育人价值。
结束语
“融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将融媒体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能够引领思政课程创新改革,助力思政课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的高效发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深层次的是实现对人才的培育,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本文为重庆市第三批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数字媒体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大思政课育人路径研究”,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探讨”(项目编号Z2241224S),2024年度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SKSZ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市40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