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晓
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关系到学院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衡水健康科技职业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系统构建党建、课程、活动、环境、机制“思政+”五维育人可行性路径,推进思政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思政+党建,培育思政育人新沃土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学改革作出的重要论述,以此指导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全方位思政格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
学院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支部、各部门齐抓共管,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协同育人局面,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思政育人工作机制,为活动开展提供各方面保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深植进“大思政”的沃土。
思政+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新渠道
一、注重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注重案例教学,结合“思政教育”活动主题,以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南,邀请医护人员、优秀毕业生走进思政课堂,创造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对未来立足岗位展奋斗风采的期待,从而通过活动实践升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二、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
结合新时代要求,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形式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其一,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形成“学院党委推动、专业负责人牵头、教师全员参与”的建设路径;其二,书记、院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推进会,研究解决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三,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学生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文明素养、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培育相融合,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思政+活动,拓展铸魂育人新天地
一、开设思政教育主题季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
为落实教育部推进思政育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月月有主题”的工作要求,该学院创新性地开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实践教育模式,每个主题季细化为技能讲授、环节设计、实战演练、分级PK赛、巅峰对决五个模块,通过对决产生相关活动的冠军。“学习二十大精神,争做新时代先锋”等一个个征文、演讲、读书等主题活动,在活跃两个课堂同时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耳入心。
二、志愿同行、爱心无限:在第二课堂中彰显责任担当
在思政育人过程中,该学院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塑造育人个性,组织学生走向基层,走进社区。2024年,组织师生志愿服务队向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进行科普宣传,到福利院、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100余人次,在奉献爱心、传递温暖的体验中,坚定了学生们的责任担当。
三、“互联网+”系列活动:在第三课堂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为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该学院构建网络育人平台。首先,通过“互联网+教育”新媒体,实现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第二,利用“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新媒体资源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第三,将学院师生文明实践活动进行视频整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时代就在身边。
思政+环境,探索四维育人新格局
首先,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在思政课、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等教育环节中贯穿德育工作,建立学生德育档案等形成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格局;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特殊需求,以针对性、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分类、分层、分个体提供服务,强化人文关怀;第三,树立“以文化人”理念,要求教师把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文化创造、发展、沉淀、融合、演变、传承的历史规律,将思政元素与校园环境融合。
思政+机制,保障思政育人新动力
一、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该学院将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情况列入学生品德记录,作为学生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就业升学推荐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情况计入工作量,在评奖评优、进修学习、绩效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二、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该学院成立由书记为牵头负责人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学院思政建设中心的配合下,教务处、学管处及学生会等部门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在为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人员、经费和条件保障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德育工作无缝衔接。
创新构建“思政+”育人模式,既是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更高要求,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育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创新,一定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作者单位:衡水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