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 提高乡村教师教育质量

——评《乡村教师继续教育I-U-G-S模式构建研究》

□胡保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教育先行,重中之重是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目前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如乡村教师话语权缺失,通常是遵从硬性要求参与培训,缺乏发展的主动性;以功利目的为主的教育观念难以站在“全人教师”的高度设计教育目标;扎根乡村的情怀教育等师德养成和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内容较少呈现;培训方式针对性和实操性不足,优质多样的培训机会惠及面小;参与培训的各方沟通不畅,合作效率低下,资源难以整合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由廊坊师范学院王颖教授团队撰写的《乡村教师继续教育I-U-G-S模式构建研究》一书是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于河北省乡村教师核心素养构建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经过近五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教师继续教育I-U-G-S模式。该模式以充分发挥乡村教师(I)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为核心,同时,政府职能部门(G)组织、高校(U)引领、基层学校(S)配合,共同为教师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形成四位一体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本书详细阐述了此模式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内涵与运行机制、基本架构、实践应用与实施效果等,也有对新模式不足的反思与展望。

本书在以下方面体现了学术创新: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将模式构建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建立京津冀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克服了以往仅从教育内部研究教师教育的缺陷。第二,在研究内容上首次对河北省乡村各学段教师专业素养和继续教育质量做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和发展需求现状;构建乡村教师继续教育I-U-G-S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众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借鉴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评价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基于后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系统描述新模式的运行机制,这在相关研究中是首次;研究过程中,不仅对新模式构建在理论上充分论证,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这种注重研训一体、以研导训、以训促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在类似研究中亦为罕见。

总之,本书在学术上明确了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同时,新模式克服以往教师教育模式的种种不足,必将在实践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2025-02-13 ——评《乡村教师继续教育I-U-G-S模式构建研究》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7080.html 1 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 提高乡村教师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