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应创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运用项目化学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个层面,浅析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而项目化学习则是一种教师结合相应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项目化学习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挖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土木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还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介绍我国的建筑工程测量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无论是古代的测绘技术还是近现代的高科技测量手段,我国在建筑工程测量领域有着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例如,自远古时期起,我国就使用“规”“矩”画出了标准的圆和方,还有“准”和“绳”更是古人测定水平、测量距离的智慧结晶。这些测量工具在古代建筑工程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站仪、激光测距仪、GPS测量系统等高精度测量仪器,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测量作业当中,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学生在了解我国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过程,也是其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过程,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积极作用。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专业知识重新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行重组,由多个课程思政知识点,连接成一个课程思政知识脉络,以此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使得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创新《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学习任务
想要提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创新课程项目学习任务至关重要。教师应结合建筑工程测量领域的前沿发展与相关社会热点,将最新的测量技术、设备和方法融入项目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建筑行业的新动态,并有效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任务时还应注意任务的多样化,不仅要涵盖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角度、距离测量等基础性项目学习任务,还应涉及一些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等创新性项目学习任务。让不同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布置项目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组符合以及不符合建筑工程测量规范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不规范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让学生通过安置仪器、读数、计算和检核等小组合作实践步骤,加深其对水准测量仪器的操作的理解和应用。并要求学生在进行数据记录时,要仔细对照水准测量规范,并反复核实数据。在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指导,并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对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完成测量任务时,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确保每个测量出的数据都是准确的。
优化《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多维评价方式
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应顺应项目化学习的应用进行优化提升。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考评方式,构建多维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考查学生是否将工匠精神践行于日常学习和项目实践当中,以此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例如,在学习“渠道测量”相关章节时,教师可以以红旗渠工程为例,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以此评价学生的思政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学习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同时,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也进一步推动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3):230-233.
[2]杨小虎,何迪,张亮,等.“三全育人”理念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实施成果分析[J].科教文汇,2023,(19):141-144.
(作者单位:连云港开放大学,江苏 连云港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