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以“心育”促“德育” 探索校园欺凌预防策略

□曹素霞 赵静

当前,校园欺凌已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防止校园欺凌,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学生自身、学生所处的环境、学生心理等因素都与校园欺凌现象相关,其中学生心理尤为突出。在校园欺凌预防中,要重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开展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为学生创设美好未来。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以“心育”促“德育”,从明确心育目标、设计心育类课程、评价心育成果三方面入手,探索了“心育”下的校园欺凌预防策略。

明确心育目标,指明校园欺凌预防方向

校园欺凌背景下的“心育”应注重预防,要让学生在事前明确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并自觉避免此类事件,最大限度避免校园欺凌行为对学生的身心伤害。通过心理健康类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认识欺凌并主动预防欺凌。“心育”目标细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目标为,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欺凌原因,明确校园欺凌概念与类型,体会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方法目标为,明确校园欺凌与心理压力间的关系,总结欺凌事件的后果,具备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技能并应用于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心理剧体会被欺凌者的无助、负面情绪,可走进被欺凌者内心,分析校园欺凌事件对各个角色的影响,意识到校园欺凌不可行,一定要杜绝。通过三方面目标,明确校园欺凌预防中的“心育”方向。

立足心育特征,开展校园欺凌预防课程

校园欺凌预防背景下的心理教育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欺凌的危害,自觉抵制欺凌。课程安排具体如下:

第一,认识欺凌。教师首先播放校园欺凌视频素材并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总结校园欺凌类型以及概念内涵。接下来,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校园欺凌案例中的欺凌者、被欺凌者、保护者等不同角色的感受与特质,总结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

第二,感受欺凌。教师开展心理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被欺凌”以及其他角色,并表达表演每个角色的感受。接下来,学生组内讨论并以情景剧形式展示长期欺凌的后果。

第三,摆脱欺凌。各小组根据情景剧演出效果,深入总结长期欺凌引发的情绪与心理问题,形成头脑风暴,然后讨论“如何摆脱欺凌”并明确方法。

第四,掌握心理技能。本部分由三次课组成。首先是“情绪调节”课程。教师播放一段心理剧并引出“情绪管理”主题,然后讲述情绪理论,让学生自主分析引发负面情绪的因素,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第二课是“如何应对压力”,教师发布压力测评题目,引导学生检验压力承受能力并引出“应对压力”主题。接下来,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压力为何过大”并思索应对方法。教师随后汇总应对压力的方法,包括深呼吸法、极限思维法等。最后是“我们是大家庭”课程,教师发布“雕塑动作表演”引出课程主题。“雕塑表演”反映了一次校园欺凌的场景,其中包含欺凌者、旁观者等主要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冲突和欺凌”,有学生提到“调整旁观者动作,让旁观者缓解冲突”,随后雕塑中的冲突结束,说明旁观者的调节可结束冲突;还有学生提到“改变冲突双方某一方的动作”,也起到同样效果,说明“改变一方动作也可避免冲突”。教师汇总学生意见,提出“改变冲突双方认知可否终结冲突”并演示。“我们是大家庭”课程应用了教育戏剧方法,形象化展示了预防欺凌、化解冲突的有效做法,为学生注入心理健康正能量。

开展教学评价,评估校园欺凌预防成效

关于校园欺凌预防下的“心育”成效评估,应综合采用多类评价方法,全面反馈教育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日常观察。也就是过程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并根据心理测评量表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常观察要覆盖各个阶段,对教师观察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细致入微,关注到学生特殊表现,并评估是否有欺凌倾向。

第二,模拟情境测验。教师创设模拟校园欺凌情境,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心理教育可与班主任配合完成测验,测验环境可以是半模拟或者全模拟。“全模拟”就是让全部学生得知情况,通过演绎反应评估学生心理。“半模拟”就是欺凌与被欺凌双方得知情况,其余学生不知情,认为情境完全真实,自然做出真实反应,评价效果也更好。

第三,匿名调查。教师在“心育”课程后,以匿名调查方式评估教学效果,是课堂评价中的常用方法。教师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提供安全环境,学生方可反馈真实结果。

第四,测评法。在“心育”课程实施中持续观察学生并开展测试,该项测试要做到主体多元化,要综合考虑班主任、家长、学生等多方面意见,且评定指标贴合教学内容,确保评价结果反馈学生的“心育”成效。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预防绝非一日之功。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久性意识,将“心育”作为校园欺凌预防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心理发展特征,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为何发生校园欺凌”并找到心理因素,并向学生传授情绪调整、压力调节等方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根除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优质港湾。

[本文系课题项目:2024年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校园欺凌预防、识别、危机干预联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Q2024396。]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056300)

2025-01-2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6382.html 1 以“心育”促“德育” 探索校园欺凌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