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贸易发展路径研究

□霍杰

当今世界正处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字贸易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创新高地,在国家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迭代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大湾区数字贸易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然而,区域内数字贸易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亟需系统性研究和创新发展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数字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数字贸易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区域内深圳、广州、香港等城市已成为数字贸易创新的重要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字贸易生态系统。

从产业结构来看,大湾区数字贸易主要集中在跨境电商、数字服务贸易、数字内容产业等领域。电子商务平台、数字金融服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为区域数字贸易注入了强大动能。深圳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平台经济和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尤为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在数字贸易关键技术领域仍然依赖国外技术生态系统。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底层技术等核心环节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湾区数字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完全打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加强。二是技术研发投入强度和结构也存在优化空间。相较于全球领先的数字贸易发达地区,大湾区在数字贸易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有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三是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有待完善。大湾区在数字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结构性短板,高端技术人才的集聚和流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数字贸易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区域协同机制不畅

一是制度性障碍突出。粤港澳三地在法律法规、监管标准、数据流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制度性差异严重制约了区域数字贸易的深度协同。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壁垒尚未完全消除,影响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二是政策协调性不足。尽管粤港澳三地在数字贸易已经开展了一些区域性合作,但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系统性协同仍然不够。各地方在数字贸易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和竞争,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三是跨境合作机制不畅。在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数字金融等领域,粤港澳三地企业间的实质性合作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缺乏有效的区域性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和统一的合作规则,阻碍了区域内企业的协同创新和资源整合。

三、国际竞争力有限

一是数字贸易标准建设滞后。大湾区在国际数字贸易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区域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有效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这种标准化缺失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准入,也制约了区域数字贸易的整体发展。二是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大湾区区域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较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策略,导致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跨境电商和数字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发展路径

一、技术创新路径

一是增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大对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实验室,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而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链条,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二是优化技术研发投入结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数字贸易核心技术领域。鼓励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创新,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推动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对数字贸易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才生态,为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区域协同路径

一是建立统一的制度创新框架。粤港澳三地加强法律法规、监管标准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关键领域。通过构建区域性数字贸易制度协调机制,逐步消除制度性壁垒,形成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区域数字贸易制度生态系统。二是深化政策协同与资源共享。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化的数字贸易政策协调机制,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协同。建立区域性数字贸易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合力。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跨境合作机制。鼓励大湾区企业在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数字金融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区域性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制定统一的合作规则和标准,推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和资源整合。

三、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标准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关键领域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推动区域数字贸易标准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二是深化国际市场拓展策略。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建立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机制。通过举办国际数字贸易展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跨境电商平台建设等方式,提升区域内企业的国际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市场拓展服务。

[基金: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2024-ZT-06);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重大课题(ZSKT2023Z001);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23GXJK72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XYJ18)。]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1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1-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6231.html 1 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贸易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