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周艳丽 韩晓 史丹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既是充分体现该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效果的必然趋势。以“为何融-融什么-如何融-更优融”为主线,论证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契合性,并探究目前课程思政存在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课程融入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明确价值目标主线,将任务点与思政点一一映射,设计“确定目标、挖掘内容、设计方案、实施教学、评价反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前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重点、方法路径提出了具体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职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课程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高度契合性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高度契合性,提高了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为二者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个人人生目标相统一。教育部印发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积极主动付出努力。由此可见,两者在教育目标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教育内容的契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并愿意付出积极的努力。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

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盲目与茫然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源于西方,更多强调个人发展与个人自由,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的确定主要考量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三大因素,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矛盾之处,与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家国情怀”“为大家舍小家”有冲突。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马克思提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两大指南: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虽提倡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但同时也强调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需要考虑国家与社会发展。东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与本土化职业规划理论的缺乏,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课程思政价值主线不明晰。

二、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

由于理论支撑不足,价值主线不明确,因此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入,导致课程思政点散,融入不自然。一些教师自身思政水平有限,且对思想政治理论不甚了解,导致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为了思政而思政,将思政内容强硬融入其中,或是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简单相加,根本起不到思政作用,学生对这种强硬方式不认同,导致对课程失去兴趣。有些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成了思政课,课堂中不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对学生纯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致学生反感。课程思政点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导致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时现抓现卖,缺少系统的思政元素案例集或者思政范本,根基不稳。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单一

由于课程价值主线不明晰,加之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致使课程思政融入效果不理想,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较单一,大多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被动接受。通过学生访谈及学生作品,可以看出思政效果不明显,没有走心入脑。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按照新时期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养要求及实际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职业理想,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祖国发展相结合。基于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分析课程的职业价值导向,确定任务点与思政点的映射关系,围绕树立职业理想的思政目标,设计“确定目标、挖掘内容、设计方案、实施教学、评价反馈”的实施路径,形成“四协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及“双课堂双导师”教学模式。

一、显性隐性协同,挖掘思政元素

显性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将知识原理与价值意蕴有机契合,通过价值观念认知、国家就业政策等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体会到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理解“我的梦中国梦”的道理,与思政课程中的爱国、职业观、创新等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隐性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发挥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在物质层面及行为层面的作用,实施、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如学校党委书记为学生讲解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同时学校积极营造氛围,对优秀毕业生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宣传。

二、教师学生协同,改革教学方法

打造“专任教师+学校管理者+班主任+校外导师”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引导的师资队伍,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和校外导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路径,以信息化手段为平台,构建多主体评价机制,高度契合学生学情特征,旨在打造智慧课堂。同时通过讲授、示范、谈话、讨论、辨析、做中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发学生思考与辩论,如在讲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引领学生以辩证视角看待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三、理论实践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融理论熏陶、实践养成为一体,创新“双课堂双导师”教学模式。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教师示范、话题讨论、案例展示等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认识自觉。发挥第二课堂协同,利用技能竞赛、创新设计、专题活动、讲座培训等实践体验,实现学生的实践自觉。加强课外实践的延伸、强化,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与感受中受到思想启发和心灵启迪。如课后协同学校团委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协同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协同招生就业处开展面试礼仪专题培训。

四、线上线下协同,补充思政资源

线上互动和线下教学立体熏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一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前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搭建多元立体、协同互补的课程思政资源云平台。二是利用线下课堂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学生小组讨论,发挥课堂生成性的知识的作用,以此补充思政案例资源。

五、重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引导,健全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以教师、学生和校外导师为评价主体,以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拓展、素质达成为评价内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达成对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创新思维、观点理念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以学生行为表现为参考对素养目标达成考核。

参考文献:

[1]张安琪.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2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8-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邱丽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6(03):100-102.

[4]刘金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其实施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0,10(10):8-11.

[基金资助:2024年度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JJGGC15);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ZY24077)。]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056300)

2025-01-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6229.html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