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易求
本文聚焦于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深入探讨其多元维度构建与实施路径。首先分析刑事诉讼法课程的特性及传统教学法的局限,凸显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引入意义。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多元维度;实施路径
刑事诉讼法课程特性与传统教学法局限
刑事诉讼法课程内容涵盖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主体、诉讼程序、证据制度等多个方面。其法律规范具有严谨性、复杂性和程序性强的特点。例如,刑事诉讼程序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且有严格的法定要求,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并把握这些程序的顺序、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证据的运用规则等。同时,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等实体法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需要将实体与程序相结合,准确认定犯罪与适用法律程序。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多元维度构建目标
知识维度。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意义非凡,其能有效助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理解并促进知识整合与应用。在该教学法下,学生通过扮演各类诉讼角色,于模拟情境里运用法律知识交流对抗,以检察官与辩护律师角色为例,他们依据起诉条件、辩护权规定辩论,进而深刻领会相关条文内涵、立法目的及实践应用,摆脱机械记忆局限。同时,鉴于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庞大且知识点关联紧密,角色扮演促使学生整合不同章节、领域知识。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一、角色设计与分配
角色类型确定。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其诉讼主体明确主要角色类型是开展角色扮演教学的关键起始步骤。其中,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被告人、被害人、证人构成了核心角色阵容。而鉴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案件复杂程度的差异,灵活增设辅助角色则能显著提升模拟情境的逼真度与完整性。比如,当模拟较为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时,由于涉及大量专业财务数据,邀请专业会计人员充当鉴定人并出庭作证就显得尤为必要。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对财务数据进行精准鉴定,为整个模拟审判过程注入更强的真实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实际刑事诉讼的严谨性与复杂性。
学生角色分配。合理的角色分配是角色扮演教学法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分配角色时,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角色的兴趣倾向至关重要。学习成绩优异且逻辑思维出众的学生,他们能够更好地驾驭法官或检察官角色所要求的严谨判断与法律条文运用;表达能力突出、思维敏捷的学生在辩护律师角色中可充分施展其辩论才华;性格内向但观察力敏锐的学生则能在证人或书记员角色里发挥所长。
二、情境创设与资料准备
情境创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刑事诉讼案例或自行设计案例来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贴近真实的刑事诉讼场景,包括法庭的布置、诉讼参与人的着装要求、庭审的流程安排等。
资料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与角色扮演相关的资料,包括案件背景资料、相关法律条文、证据材料等。案件背景资料要详细描述案件的起因、经过、人物关系等信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案件情况;法律条文资料应涵盖与该案件相关的刑事诉讼法的全部规定,方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查阅和引用;证据材料则要根据案件情况设计得真实可信,如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并且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说明,让学生学会在模拟诉讼中对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组织与引导
模拟前讲解与培训。在角色扮演活动正式启动前,教师开展集中讲解与培训工作意义重大。首先,教师需系统阐释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使学生对整个诉讼程序的先后顺序、关键环节有清晰认知。接着,详细解读各角色在诉讼中所承担的职责与享有的权利,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
模拟过程组织与调控。在角色扮演的模拟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和调控者的角色。组织学生按照刑事诉讼程序有序地进行模拟活动,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
结语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刑事诉讼法课程体系中的多元维度构建与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维度设定目标,并在角色设计、情境创设、教学过程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精心实施,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思维和职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角色扮演教学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刑事诉讼法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明.以应用为导向的《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01):112-117.
[2]李艳君.模拟法庭教学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大理大学学报,2018,3(05):89-94.
(作者单位: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