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馨 段献辉 芦小刚
新时代下,随着高校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实验室的数量和智能化水平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高精尖实验设备,具有一定危险的实验材料使用频率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应用,构建智能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为高校实验教学安全保驾护航。
构建智能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
一个科学、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是高校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该平台应涵盖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实验室温度、湿度和烟雾传感器,以及能够实现网络互联的实验设备等。软件则是可以实时监测实验室使用情况和环境状态的后台安全管理系统。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以及教学需求,进行平台设计与功能规划。首先,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实验室中的传感器,对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甚至有害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控。其次,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的安全风险评估功能也十分重要。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出实验室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为实验室管理者提供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还应设置好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当平台检测到实验室内出现异常情况或潜在风险时,系统能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通过警报、消息等多种方式迅速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及高校安保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此外,智能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还应能够满足排课、预约、门禁等多元化使用功能。为此,在平台构建过程中,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分类算法,在信息处理智能化模块将信息按类别进行分类,从而避免平台信息读取或操作出现错误。高校实验室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场所,里边有许多复杂的实验设备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材料。正因如此,在构建智能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时,应对数据捕捉进行放大、失真校验和降噪处理,全面提升平台的安全管理质量,保障高校实验教学有序开展。
完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高校应制定相对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如实验室准入制度、项目安全审核制度、室内卫生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废弃物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可视化的数据管理中心。在中心的计算机上,不同类别的指标数据均有显示,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监控和管理实验室的每个子系统,并能够准确地收集实验室内的空调、水、电等实时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技术,生成可视化数据报告,为高效的能源管理策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其次,高校应贯彻落实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机制。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的用途、涉及危险源的种类和数量、安全管理要求等,建立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机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智能化安全管理。再者,高校还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例如,高校可以引进一套功能完善、简单易用的化学试剂库存管理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全流程、全周期管理。除此之外,为了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效果,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教务系统与实验室门禁系统进行连接。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需要通过人脸识别或刷校园卡。在没有实验课程安排和实验室预约时,学生通过上述方式也不能进入实验室。总之,通过不断完善智能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为实验室的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实验室管理工具
在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管理工具是提升实验室安全水平的重要策略。机器学习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具体体现,能够自动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上的历史数据中学习并提炼出一定规律与特征。同时,算法也能够根据新的输入数据快速做出判断,如实验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从而减少人为疏忽导致的实验室安全事故。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可以用于计算机系统分析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指导手册,将其转化为易于执行的格式或程序语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分析,能够自动提取关键信息,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更加直观、易懂的操作指南,从而避免传统的人工管理工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图像识别技术能帮助实验室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和物品。首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将实验室内设备的状态或操作过程的图片资料上传至系统,这样在后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时,系统就能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迅速判断实验设备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或者是否存在不当操作,及时提醒实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实验室能够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方向。对此,高校及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从平台、制度和工具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为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以提升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实验能力、科研素养和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