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教师必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同农民给小麦浇水、施肥、打药、拔草一般,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拔节孕穗”。
“浇水”:发挥主渠道作用
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灌溉
学校要开好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专业课程中,要注重德育渗透,适时恰当地注入思政元素,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教学模式。
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关键在教师。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弄明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勇当学生“四个引路人”。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的亲和力。探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形式感化和影响他们,改变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找到思政教育的具体抓手,从根本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示。只有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才能使德育深入学生内心灵魂,真正起到铸魂育人效果。
“施肥”:利用好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养
学校要依托团委和社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开展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举办体育竞赛等活动,树立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以组织观看预防犯罪影视资料等活动,增强学生法纪观念;以参加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行动,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诵读、歌咏比赛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总之,通过丰富多彩活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素养和行为准则等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
“打药”:实施分层教育
做好预防,远离“病虫害”侵扰
听好诊,把好脉,为学生健康成长开良方。学校要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及成长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实施分类教育。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开展的教育应当以适应学校生活、人格健全发展为主,创建温暖和谐关系。二年级随着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逐渐熟悉,应当加强人际交往、个性心理问题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恭待人、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三年级学生面临升学或实习毕业,应当开展以心理解压或就业辅导为主的专题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素质,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稳健。
趋其利,避其害,管教结合,防止学生成“网虫”。当今,网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手机上网引发诸多问题。为此,学校在学生使用手机上网问题上应加强指导,强化管理。首先,加强网络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让学生明白家长给手机的目的是什么?手机上网干什么?倡议学生不做“网虫”。其次,做好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手机使用计划,明确使用时间、地点、事项等。再次做好引导,在学校网站或公众号,及时报道学生活动,展现新时代学生风采,吸引他们的关注力。最后实行家校联管,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手机集中管理,每周定期发放、收回。在家中,家长每天对孩子手机使用实行限时管理。这样既能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又能帮助学生远离手机网络的不良侵害。
“拔草”:开展个别教育,精准地将学生个别问题消除掉
走进拔节孕穗期的麦田里,偶尔会发现有几颗麦蒿在随风摇摆,就像学校中个别学生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把问题有效解决掉。如发现有顶撞师长行为的,要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谢同学,感恩老师、父母;发现早恋行为的,要开展“如何正确交友”主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关系,正确对待友情和爱情……
开展个别教育要因人而异,找准问题根结,才能有效解决。首先要与问题学生多谈心、多交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要真心付出,真诚关爱,帮助学生改正问题,不戴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学生。最后,要有耐心,问题不会因为开展一两次教育就能改正,要反复地、经常性地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说教,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此外,学校应美化育人环境,注重绿化与人文环境建设相结合,与道德建设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把校园建成和谐文明、环境优美、适宜学生学习、生活的生态校园。加强环境育人,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时代精神元素。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站、电子屏等载体,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要打造学校特有的文化长廊、历史画卷等文化角,选树优秀毕业生和“校园之星”激励学生,让学生汲取身边榜样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一起向未来奋进。
(作者单位:衡水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