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论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

□冯超 李烨 张小明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概述

所谓一体化是指基于不同的个体,使其产生内在连接,借此串联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个个体要相互呼应、协调统一。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是指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顶层设计,是学校德育一体化的产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旨在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问题,其强调大中小学和学段之间的衔接,也强调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一、坚持一体化的育人理念

相关教育部分与各阶段学校应当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视为他们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加大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职责分工,前瞻性地进行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以确保学生全学段均能健康发展。总之,大、中、小学均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作为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加强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融合价值引导、心理体验、知识教学以及心理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课程,以其递进性、长期性、持续性的特征,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快构建衔接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体系,衔接并贯穿学生各个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符合自己学段与年龄的心理健康知识,并掌握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技能,进而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大、中、小学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开设完善的心理健康课;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被其他学科的教学占有等。因此,一方面,大、中、小学应当加大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根据政策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大、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例如,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应当在了解高中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设计教育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的同时,避免内容的重复性。另一方面,组织大、中、小学各学段的骨干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以及普遍面临的心理难题等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共同制定出心理健康教学的阶段性任务与总目标,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循序渐进且具有针对性。

三、组织一体化的主题活动

长期以来,主题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受欢迎形式,在大、中、小学生中广受好评。同时,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实现以文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都在积极探索心理教育活动的新形式,团体辅导、朋辈互助、心理情景剧等多元化的形式逐渐出现,改变了以往主题演讲、心理讲座等枯燥的教育形式。如今,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进一步推进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已经成功升级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大学或者中学均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例如,有些学校以“我与心理中心有个约会”为主题,开展知识竞答、自我探秘、冥想体验等活动,在让学生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有的举办“心相印·传统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借助当地文化遗产资源,带领学生了解传统之美。部分小学在这一天也会通过举办绘画自画像、“向幸福出发”团体游戏、国旗下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此外,自全国首届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举办以来,中小学对此类活动的兴趣与日俱增。因此,中小学可以发挥主动性、创新性,先行探索戏剧课程、班级活动或是学生社团等形式的开展,并逐步与高校建立有效衔接。

四、培养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其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融合,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路径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其二,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促进不同学段间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加强各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职培训等,提高教师一体化心理教育能力和服务质量,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应对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其三,加强各个学段之间的交流,借鉴成功教师的经验,以提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此,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通过参与服务、跟班听课、实地考察等相互走进彼此的教学现场,深入了解不同学段,尤其是相邻学段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内容与方式。例如,中小学在加强家校社合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的普及等方面的实践,对高校而言具有启示意义;而高校在心理健康日活动、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同样值得中小学学习和采纳。

(作者单位:冯超、李烨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张小明 石家庄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河北 石家庄050035)

2025-01-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5383.html 1 论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