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 高校以文化人思考

□张明亮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构建,文化构建人的过程即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当前高校存在教育与文化的脱离,践行以文化人是现实所需。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同以文化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文化构建人的过程即可视为以文化人的过程。理论层面上,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在当前高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存在教育与文化一定程度的脱离,具体体现在:重视成才,忽视成人;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重视他人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以文化人是解决高校教育时弊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必然需要。

以文化人的丰富蕴涵

一、以文化人的理论内涵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文化的概念最早见之于《周易·贲卦》,“人”“文”“化”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文化的核心在于“人化”和“化人”的融合。所谓的“人化”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改变和塑造这个世界,确保每一样事物都具有人文的特质。“化人”则利用这些改变世界的成就来培育、武装和提升人的能力,从而使人的成长变得更加全面、自由、深刻。文化“化人”的环节即以文化人。而对于以文化人,“文”是基础,“文”即“文化”,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之分,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决定了可“化”为什么样的“人”,对应到高校人才培养则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化”是关键,“化”即“教化”,其途径和方法的适合与否直接关系到“化人”最终效果,对应到高校人才培养即要探究“如何培养人”;“化人”是目标指向,其本质是育人,对应到高校人才培养首要明确“为谁培养人”。

二、以文化人的实现路径

以文化人是用文化来教化和塑造人的过程,其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文化的内生和文化的外展两个过程。

文化的内生:从情感共鸣到价值树立。在文化对人的化育过程中,情感的要素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人接触文化时,最初获得的通常是一般性的感性认识,即情感的共鸣。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形成特定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观念,人的价值观得以树立或修正,这是文化的内生过程。

文化的外展:从价值树立到行为矫正。文化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文化作为价值规范体系,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行为规范体系,因为价值观念除了在言谈和论述中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通过行为真实地表现出来。”从价值树立到行为矫正是文化的外展过程,也是以文化人目标指向的实现过程。

以文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以文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以文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先天的契合之处,二者均以文化为载体、以教化为方式、以育人为目标。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所有形式的精神和文化活动都有可能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意识产生影响,因此,所有形式的精神和文化活动都可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以文化人”代表了“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和教育,而“化人”的成长过程同样是“育人”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渗透,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其中“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有目标、有意识地利用特定文化来“塑造人”的过程。

但另一方面,“以文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外延、内涵以及对个体的影响策略和方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以文化人”影响范围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更加宽泛。“以文化人”常常是无意识和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和不确定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有计划地以特定的思想意识进行育人的教育活动。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以文化人”,那么它的教育功能就会被削弱,从而掩盖其政治属性;如果把“以文化人”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待,那么文化的特性缺失,变得索然无味。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以文化人的结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一系列思维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及环境出现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呈现环境复杂化,主体性特征明显化、来源立体化、手段多样化等新特征。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三个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化。在教育内容上,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要从中汲取价值要素和文化要素,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教育方式上,要发挥文化春风化雨的作用,利用文化作品对受众价值观的积极影响,悄然中实现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在教育环境上,要重视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育人的作用,举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以文化人政治化

文化的“化人”具有不确定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向上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文”是建立在以文化人基础之上的,用何种类型的“文”来“塑造人”,决定着会把人“化”为怎样的人。当我们用充满错误价值观的文化去“塑造人”时,很容易将人“化”到歧途。因此,在“以文化人”的实践中,要注重政治性和先进性,确保用以“化人”的文化是代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特别要谈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要做到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不能一味地否定,也不能全盘地接收;对于外来文化,要选择性地吸收和转化,兼收并蓄与去伪存真相统一,一方面吸收其先进的要素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要做好意识形态的甄别和防护。当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言论。高校人才培养中尤其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涵养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JDSZYB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212013)

2024-12-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4593.html 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 高校以文化人思考